2016年是“共享单车”兴起的一年,各个城市的街道突然像变魔术一样多了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单车,什么颜色都有,什么名字都有。
风投们,疯狂地抢占着所谓“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宣扬着“共享经济”“低碳生活”“智能出行”的口号。
但是,集体的喧嚣并不能掩盖事物的本质。随着单车投放量越来越大,覆盖的城市越来越多,“共享”的面具开始褪去,“单车分时租赁服务商”的真面目开始显现。
无论是在走“轻成本”,“高投放量”,“低价”策略的“ofo单车”,还是在走“重成本”,“重研发”,“智能”策略的“摩拜单车”,或者其他“后来者”,从2017年开始,必然会开始从“试错”走向“专业”(还在试错的,只怪金主钱太多啊)。
而“专业化”则会引发“趋同效应”,包括成本会越来越趋同,硬件设计也会越来越趋同,商业模式也会越来越趋同(不趋同的,只会安静的出局)。
这时候,“单车的下半场”,开始到来了。
“单车的上半场”,拼的是“粮草”(融资额),但是,要养好“牛”,仅仅有丰沛的“粮草”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单车下半场”拼什么呢?
“单车下半场”拼“养牛技术”,也就是“管理”,拼的是基于数据分析下的“精细化管理”。
单车分时租赁平台与网约车平台的纯平台不同,单车租赁的单车就是自己的车,管不好自己的车,投入再多都是浮云。
从投放前,到投放后,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烧钱与竞争中,最后胜出。
投放前的单车设计研发,供应链支持,城市人口区域性出行研究,投放点与投放量规划,计费规则制定,甚至单车投放类型,及前期投入成本与后期折损率等运维成本的模拟核算与风险预估等,这些都需要“精细化的管理”。
投放后的,数据分析,单车追踪,投放点与投放量动态调整,运维资源的调配,用户体验优化,用户行为研究,商业化拓展,及后期实际运维成本与新投入成本的动态核算等,这些都需要“精细化管理”。
只有从投放前,到投放后,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使成本与产品都处于可控范围内。
数据分析能力,将变得无比重要,更重要是数据分析后的转化能力,这些都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石。
巴菲特说过:“只有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我想说,等退潮后,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的那家公司,将会成为唯一穿着泳裤的“游泳者”,而它也将赢得属于它的奖牌。
注:文章首发至微信订阅号:产品志异(chanpinzhiy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