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MOOCMOOC
《我国周边14个陆地邻国基本情况介绍》 Part 2: 6-7章

《我国周边14个陆地邻国基本情况介绍》 Part 2: 6-7章

作者: ludemao | 来源:发表于2017-11-22 03:32 被阅读149次

    这是《我国周边14个陆地邻国基本情况介绍》的第二部分:第6-7章

    第六讲 缅甸联邦共和国基本情况

    第七讲  蒙古国基本情况

    06  缅甸联邦共和国基本情况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共和国”,别称“稻米之国、佛塔之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缅甸与我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缅两国之间的深厚友谊源远流长,正如陈毅元帅在《赠缅甸友人》一诗所热情歌颂的那样,“彼此为近邻,友谊长积累,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

    2010年10月21日根据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颁布的法令,缅甸正式启用《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新宪法确定了新的国旗和国徽。缅甸的新国旗为黄绿红三色,中间有一颗白色的巨大五角星,绿色代表和平、安宁、草木茂盛、青葱翠绿的环境,黄色描绘的是团结,红色则象征勇敢与决心,白色的五角星代表联邦永久长存。

    新国徽将缅甸版图放置于橄榄枝中间,两侧各有一只狮子,而狮子在缅甸被誉为国兽,是吉祥的标志。顶端为一颗象征独立的五角星,在其周围装饰着缅甸花卉,底部的饰带上用缅文写着“缅甸联邦”四个字。而国歌仍为《世界不灭》保持不变。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6112万。1983年缅甸政府宣布缅甸境内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有8大族群即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缅甸人口最多的民族是缅族。此外,克伦族、掸族、若开族、孟族、克钦族、钦族和克耶族这7个民族是缅甸人口较多的世居少数民族,也就是说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缅甸这块土地上。但是从人口数量看,华裔已不下80万,是缅甸重要的少数民族。佤族、那加族人口也已不下10万,而且聚居地较为集中。缅甸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主体民族缅族人口众多,占缅甸总人口的65%,主要聚居在缅甸中部的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广大平原地区。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聚居于缅甸东西两侧的广大山区,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仅占到了缅甸总人口的35%,但居住区域却超过了缅甸国土面积的一半。

    缅甸地处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国土面积为676581平方千米,其轮廓形状像一只引吭高歌的孔雀。南北狭长,东西突兀,面积约占中南半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东南亚仅次于印度尼西亚位居第二。缅甸与五个国家毗邻,陆上边界线总长约5800公里,北部和东北部与我国西藏、云南接壤,其中云南段长2015.486公里,西藏段长194.787公里,约占其陆上边界总长的五分之二。西部和西北部以若开山脉为屏障,与孟加拉国、印度为邻,边界线长约1600公里;东部与老挝相接,边界线长约238公里;东南部、南部与泰国毗邻,缅泰边界长约1799公里。缅甸地形比较复杂,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喜马拉雅山的余脉从中国西藏东南延伸入境,在缅甸北部形成一块高山地区。地形起伏很大,一般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北端有一些高山,山顶终年积雪、从高山往南,山脉分为东西两支,东支穿过掸邦高原直抵南部的德林达依,西支在缅甸西部,自北向南直抵孟加拉湾沿岸。缅甸境内的河流大多发源于我国西藏高原和缅甸北部山地,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因而大的江河都滚滚南流注入印度洋。缅甸的主要水系有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两大水系,其次还有锡唐河、丹那沙林河等。这些河流联系着南北交通,灌溉着千百万亩良田,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缅甸的海岸线很长,从西部缅甸与孟加拉国的交接点到东南端的维多利亚角约有3200公里,其海岸线虽长但切割得很厉害,特别是在若开和丹那沙林沿岸附近,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和暗礁,所以航运比较困难。

    缅甸在1885年被英帝国主义侵占了全部领土以后,即成为英国的一个原料供应地和工业产品销售市场。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大米、石油、木材、矿产四大出口产品上,而纺织品、日用必需品大部分都要依赖进口。缅甸的经济命脉长期控制在英国垄断资本家的手中。1948年缅甸独立以后,缅甸政府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极力摆脱英帝国主义的垄断控制、但因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资环境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等,至今缅甸的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仍未摆脱欠发达的局面,仍然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根据缅甸官方公布的数据,2013~2014财年,缅甸政府实现税收总收入34.2亿美元,比2012~2013财年增长了7亿美元。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2013年缅甸的GDP增长率全球排名第73位。在我国大力倡导推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中,缅甸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为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经济发展机遇。

    其文化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各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舞蹈、音乐、绘画、建筑以及风俗习惯等等都留下了深深的佛教文化烙印。缅甸独立后始终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目前传统文化在缅甸仍有广泛影响,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缅甸文化中,宗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缅甸人主要信仰佛教,其次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神灵崇拜。据缅甸官方统计,缅甸约有89.28%的人信仰佛教,5.06%的人信仰基督教,3.7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0.5%的人信仰印度教。早在西元前三世纪,小乘佛教就已传入缅甸。在西元十一世纪时,成为缅甸居民普遍的信仰,开始对缅甸产生深重而久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佛教仍然是缅甸的主要宗教,更成为全民追捧的宗教信仰。缅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成长,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捐修佛塔。很多人一生舍不得、舍不得穿,临死前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自己的心愿。在缅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以使佛教事业后继有人。剃度被认为是一件积德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剃度后,从此可以“成人”,会受到社会的尊重,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的小沙弥后就可以还俗了。当然,也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所以,如果我们到缅甸去,在街头巷尾随处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他们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三百分之一。

    缅甸现代国防力量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885年英国侵占缅甸以后,在缅甸建立了一支服务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军队,这支军队装备着当时的现代化武器,但其主要目的是用来镇压缅族的反抗。太平洋战争前夕,以昂山为首的一部分积极从事反英斗争和民族独立的缅甸领导人,即有名的“三十志士”,在日本人别有用心的支持下在泰缅边境地区建立了一支“缅甸独立军”进行反英斗争。当初,缅甸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是在听信了日本愿意帮助缅甸、赶走英国殖民者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许诺后,才同意与日本合作的。然而,日本军队占领缅甸之后,不但没有让缅甸获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更加肆意地对缅甸的资源进行掠夺,更加残酷地对缅甸人民进行奴役。因此,“国防军”领导人遂决定反戈抗日。1943年下半年缅国防军和盟军取得联系后便开始秘密进行抗日准备工作,逐步摆脱了日军的直接控制。1945 年3月27日,“国防军”在“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领导下,配合盟军向驻缅日军发动全面进攻,与盟军一道把日军赶出了缅甸,后来这一天被缅甸政府定为“建军节”。建国后,缅甸国防军一直遵循“以陆军为主,适度发展海军、空军”这样的一个传统建军思想,着重发展军队数量。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国防军逐步提出和形成了要建立一支装备精良、具有相当规模和素质高、战斗力强、能抵御内外威胁的现代化武装力量。这样的一个建军方针确立了增加军队数量和提高部队质量并举的发展方向,重点加强陆、海、空三军的快速反应、防御作战、预警和后勤支持能力。目前,缅甸的武装力量主要由正规军和准军事部队两部分组成。其中,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准军事部队包括警察部队和政府允许成立的自卫队。截止2013年,现役部队共约42.9万人,成为维护国家和平的有力保障。

    07 蒙古国基本情况

    蒙古国原名蒙古人民共和国,1992年1月改为现在的名字。蒙古国,简称蒙古,蒙古国的别称是草原之国。蒙语原意为永恒之火或永不熄灭的火焰。蒙古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地处蒙古高原,素有“亚洲腹地”之称。国土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蒙古国约总人口约294万,其中蒙古族占93.58%,还有哈萨克、乌梁海、回等3个少数民族。北与俄罗斯接壤,东、西、南与中国交界,蒙古国边境线总长为8161.8公里,其中蒙中边境线长4676.8公里,蒙俄边境线长为3485公里,与我国沿边有阿尔山、海拉尔、二连浩特满都拉、老爷庙、乌拉斯台、红山嘴等的10余个开放通商口岸。蒙古国所辖区我们通常称之为外蒙古,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

    蒙古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例2:1,是用两块红色及一块蓝色竖条作为背景。靠旗杆处的红色部份有一个黄色的“索永布”图案,索永布最上端的火焰是吉祥和兴旺的种子。三条火舌象征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太阳和月亮则是蒙古人民传统的象征物。火、日、月三者的结合表示国家的昌盛,中央的阴阳太极图象征了国家的和谐,下方的两个三角形相当于箭头表示了以武力捍卫家园的决心,阴阳太极图上方和下方的两个长方形有坚持正义和忠诚的意思,左右两边的长方形竖条代表的是城墙,寓意为全民紧密团结会比城墙更加坚固。另外,背景的红色代表了进步与繁荣,蓝色代表“永恒的蓝天”。

    蒙古国的国徽呈圆形,外侧圆环用褐色和金黄色的,类似于佛教“万字”的花纹来装饰,顶端是三颗宝石。国徽下方饰以白色的莲花底座,圆面底色为蓝色,中间是一匹飞奔的骏马,骏马身体中间的图案是国旗上的“索永布”。骏马脚下图标分别是为绵延的青山、法轮和哈达。

    蒙古地处蒙古高原北部,地势高亢,平均海拔1580米,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1%左右,西部、北部地区高大山峰较多,主要有阿尔泰山脉、肯特杭爱山脉。阿尔泰山自西北向东南蜿蜒,位于中蒙边界上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是蒙古国最高峰。其他山峰的海拔在3、4000米左右。群山之间多盆地和谷地,东部地区为地势平缓,平均海拔1600米。南部为占国土面积1/3的戈壁地区,地势平坦开阔,主要河流有色楞格河、科尔布多河等。西部湖泊较多,最大咸水湖乌布苏湖水域面积有3350多平方公里,最大淡水湖是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国北部,水域面积为2620平方公里,素有“东方的蓝色珍珠”之美誉。库苏古尔湖的动植物群落与位于其东部200公里外的俄罗斯贝加尔湖有相近的渊源。

    蒙古的交通运输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均可通达重要的俄方、中方口岸城市。全蒙古铁路总长共计1700余公里,例如著名的乌兰巴托铁路从扎门乌德经乌兰巴托至苏赫巴托尔,全长1100多公里,向北延伸至俄罗斯的纳乌什基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向南延伸至中国二连浩特,是全国铁路运输的主动脉,连接了中蒙俄三国的联运线路。乔巴山铁路长约240公里,向东南延伸至中蒙边境的塔木察格布拉克,并有支线通往扎尔加兰图。公路总长约5万公里,其中干线公路全长约9000公里,其余41000公里为简易公路。以乌兰巴托为中心通各省省会,比如乌列盖经乌兰巴托、温都尔汗至乔巴山公路横贯东西。扎门乌德经乌兰巴托至俄罗斯边境城市恰克图的公路,它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另一条是塔木察格布拉克经乔巴山至俄罗斯达拉宋的公路。

    蒙古国远离海洋,海拔较高,属于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空气干燥,但日照时间长,是世界上日照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冬季时间长经常有大风雪,夏季时间较短,春、秋两季更为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所笼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是亚洲冬季“寒潮”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导致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无霜期大约从6月~9月,只有90~110多天,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毫米,70%都集中在7、8月。蒙古全国划分为18个省和3个直辖市,首都是乌兰巴托市。蒙古国的主要城市乌兰巴托、达尔汗、乔巴山等。乌兰巴托:蒙语意为红色英雄之城,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业、和科技中心。乌兰巴托市始建于公元1639年,1778年起逐渐定居于目前的地址,并取名“大库伦”,蒙古语为“大寺院”意思。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库伦改名为乌兰巴托并确定为首都。乌兰巴托面积为47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1.9万,是全国最大城市,其中74%的人口是年轻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之一。达尔汗,中央直辖市之一,位于苏赫巴特尔市以南的铁路线上,人口8.8万,是蒙古第二大城市,1961年10月奠基兴建,是蒙古的新兴工业中心。乔巴山是东方省的省府,在蒙古东部是重要的军事基地。

    中蒙边境地区多为草原戈壁地地形,地势平坦开阔,有起伏较大的低矮丘陵,丘陵间为浅盆地,在宽广平坦的谷地内是辽阔的草原,间有内陆湖泊。植被低矮,覆盖面积很小,草原杂有针叶林和灌木丛。蒙古阿尔泰山脉为亚洲东北部阿尔泰山脉的一部分,西段为中蒙界山,山高谷深,终年积雪,山间多绝壁断崖,几乎不能通行。蒙古国边境色楞格河发源于杭爱山脉的北坡,注入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全长992公里;克鲁伦河发源于肯特山脉南坡,注入中国境内的呼伦湖,在蒙古境内长约1090公里,多水年份可经呼伦湖与黑龙江上游相通。

    在公元7世纪以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到公元12世纪,蒙古民族已经散布在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部落。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到了公元11世纪各部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因此,“塔塔尔”或者“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宋、辽、金时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由原来一个部落名称变成了民族名称。元朝灭亡以后,蒙古民族逐渐形成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也叫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人称为漠北蒙古,也叫喀尔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被称为漠西蒙古,也叫卫拉特部。1911年12月28日外蒙古宣布“独立”,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6日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绝大部分蒙古人属喀尔喀人,也叫哈拉哈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蒙古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约占全蒙人口的76%;蒙古还有哈萨克族,占全国人口的5.2%,几乎全部聚居在最西端,紧靠我国新疆的巴彦乌列盖省。还为数不多的俄罗斯人散居在中部、东部多个省市,基本上都是白俄罗斯人的后代现在大都退出了蒙古国籍,回归俄罗斯国籍。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平均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5人。过去大约40%的人口居住在乡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占全国居民总数的1/4,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文字为斯拉夫蒙文,现在中国境内蒙古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传统蒙文。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是国教,还有一些居民信奉土著的黄教和伊斯兰教。蒙古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信奉萨满教。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萨满教是主要宗教,但是吐蕃归顺元朝以后,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在宫廷皇室逐渐盛行起来。16世纪格鲁派喇嘛教传入蒙古,蒙古各部首领先后皈依喇嘛教,他们秉承清王朝的旨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大力扶植喇嘛教,大量兴建寺庙,喇嘛教成为支配全蒙古族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

    蒙古国的主要节日有以下几个。第一是宪法纪念日,每年的1月13日;第二是国庆节——那达慕,7月11日。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革命胜利后,在库伦也就是今天的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后来将7月11日定为国庆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将国庆改名为“国庆节——那达慕”。那达慕,蒙语意思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射箭,现指的是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举行,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第三个是春节,蒙语称为“白月”,日期与中国藏历新年相同,是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以前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第四是猎鹰节,居住于蒙古国西部的哈萨克族他们传承了祖先驯鹰的习俗,至今仍保持着驯鹰和狩猎的文化传统。

    蒙古国居民饮食习惯口味浓郁,食品以牛、羊肉为主,经常食用的蔬菜品种有包括马铃薯、白菜、圆葱、萝卜等。喜欢饮酒,向别人递交东西时要用右手以示尊敬。蒙古人忌讳别人触摸自己的头部和帽子。与客人正式会面或进餐时要衣着整洁。男士应着西装打领带,女士应化妆并佩戴首饰。送客人离开时主人不必出门。蒙古袍是蒙古民族传统服饰,男女均可,其式样因地域和部族不同而有所差异,扎的腰带以整幅鲜艳绸缎为主。男子戴皮帽或着毡帽,妇女戴凉圈帽,脚上的蒙古靴子为高统靴,由皮革、毡和布制成,上有传统的花纹。男子通常腰佩蒙古刀、火镰和鼻烟壶,妇女则喜欢用头饰。即使在现代,牧区人们穿着仍以蒙古袍为主,而城市居民则多穿现代服装,在庆典和重要节日才着蒙古袍。蒙古牧民至今仍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无定居房屋,靠蒙古包栖身。蒙古包主要有三大构件,可折叠的网状围壁条木,搭起伞状圆顶的椽木,覆盖圆壁和顶棚的白色厚毡。蒙古包顶部有圆形的天窗,可以用来通风、采光、排烟。毡包有大有小,其共同点是适合草原上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进入蒙古包以后主人会请客人坐在蒙古包中最尊贵的位置,男士应从左手方绕过摆放在蒙古包正中的央炉子,走向座位,主人用茶、点心、奶制品招待客人,当主人敬酒时如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尊敬和诚意。蒙古哈达为丝制的方巾长度不一,有蓝、白、黄、绿、红等五种颜色,其中以蓝色为尊。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时应双手献上,同时献上祝福的话语。接受者双手接过哈达,将自行搭在脖子上。蒙语“敖包”即石堆,通常在行人经过较多的大路旁,是蒙古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祈祷、祭祀的场所。有的敖包兼有路标和界标的作用。路过敖包的人一般都会下马下车,按顺时针方向绕着敖包走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块同时祈祷许愿。日积月累,有的敖包可高达数米,底基周围可达十余米。鼻烟的文化也是蒙古的特色,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将富有油分和香味的烟叶加入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的容器陈化而成。在蒙古国,吸闻鼻烟一直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习惯,并形成了特有的鼻烟文化。蒙古人忌往火里扔脏东西,不能从火上跨越,不能在火旁放刀斧等锐器。由于自古以来都是随水草而居,蒙古人特别崇敬水,认为河里不能洗澡、洗脏东西,更不能倒垃圾、便溺。

    1992年通过的宪法规定,蒙古国实行有总统的议会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武装力量总司令,任期4年,最多可连任一届。国家大呼拉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国家大呼拉尔为一院制议会由76名议员组成,全国26个选区凡25岁以上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均有资格参选。国家大呼拉尔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政府为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政府成员由国家大呼拉尔任命。

    蒙古是中国北部的重要邻国,地处中俄两国之间,地理位置独特。多年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对蒙古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中方尊重蒙古的独立与主权,尊重蒙古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尊重蒙古的无核区地位。中蒙两国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2014年8月21至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蒙古国成功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共同把中蒙关系由“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高度。目前中蒙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关系。

    蒙古是一个典型的畜牧业国家,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牧场占国土面积的79%,以饲养羊、马、牛、骆驼为主,马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所以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羊的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新西兰。蒙古国矿产自然资源丰富。中蒙于1951年建立贸易关系,现在中国是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2002年,中、蒙双边贸易额为3.24亿美元,2015年,这一数字升至67亿美元,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一半以上。中国是蒙古国最大投资国,据蒙古国外国投资局统计,1990年至2012年在蒙古国设立外资企业11642家,中资企业5737家,涵盖资源、贸易、餐饮服务、建筑建材、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等行业。

    蒙古人民军于1921年3月18日创建,总统兼任武装力量的总司令。1996年起实行文职国防部长制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独立于国防部。蒙古实行义务兵役制,1998年起增加了替代、合同兵役和抵偿服役制度,1992年起服役期改为一年。蒙古国武装力量由国防部和公安部两个系统组成,国防部下辖有作战部队、通信部队、航空部队、军事院校和各省军事处,以及乌兰巴托和达尔罕两个卫戍区。公安部下辖边防部队和各省公安处,蒙古国武装力量基本建制为旅级单位,2010年总兵力约为2万人。其中,地面部队常备兵力约有8500人,编制为6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储备兵力约137000人,航空部队约1600人;准军事部队也就是边防部队约10000人,包括内卫部队1600人,建筑部队1500人,民防部队500人,地面部队拥有370多辆坦克,约100辆自行火炮,600多辆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300门可移动式防空武器,1000门以上的大炮和迫击炮及其他军事装备。空中部队有米格—21战机和米—24武装直升机等。由于历史原因,蒙古国大部分地面部队都在本国的南部,沿着中国边境部署,只有小部分的后备军和首都防御军驻扎在国内。近些年已经开始在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设防,蒙古国空军仅有两个空军基地,乌兰巴托和赛音山达。前者是空军基地的总部。另外国内有大量的可供改建的民用飞机场。蒙古国拥有一所综合军事学府蒙古国防大学,该校共分为6个下属院所:国防研究所、国防管理学院、通用军事学校、军事音乐学院、军事教育学院和士官学校,开设有13个军事学科和11个民用学科专业。其中国防研究所是专门研究国家防务问题的学术机构,有防务政策研究、军事科学理论、军事历史、军民关系和科学实验等研究中心。蒙古国防大学重视对外交往,与俄、美、德、日、韩和土耳其等国军事院校开展互派留学生和学术交流活动。中蒙自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以来,双方十分重视对边境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建设,这就为双方的边境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使中蒙边界基本保持了和平稳定。1933年9月17日,蒙古正式组建边防军,20世纪40年代末蒙边防军共编14个边防总队、1个警卫团、航校和综合军校等单位,50年代初蒙古大规模裁减边防军,在中蒙边境地区保留10个边防站,蒙俄边境地保留6个边防检查站。边防站和边防检查站都归省公安处直接指挥。边境一线总队管段平均长度为357.3公里,每个小队边境管段平均长度为56.6公里。边防总队是警卫国界一定地段的边防军基本部队,由边防小队、机动分队、保障分队指挥机关、后勤机关、边防大队和边防检查站组成。总队长是负责地段的直接组织,负责领导公安侦察、部队警卫和维护边防安全,组织全体人员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部队的战备、工程保障和后勤保障。边防小队是边防军基本分队,长期守卫在国界负责警卫,在国家节日时要在营区悬挂蒙古国国旗;边防小队是边防军的作战分队,部署在蒙古国边防第一线。边防部队支援队员和当地人民群众是边防军进行国界警卫的最亲密、最积极的支援者。蒙古国国防武装力量延续前苏联联盟陆军组建模式,其中约5300人为应征入伍的士兵,陆军预备役部队约20万人,另有准军事部队1.6万人,其中边防和内卫部队1万人。由于历史原因,俄罗斯驻蒙军队撤出以后蒙古仍没有在与俄交接的边境线上设防,其所有陆军兵力中仅留1个轻步兵营驻扎在首都乌兰巴托,其余部队都部署在4600多公里的蒙中边境。多年来蒙古军在蒙中边境的防御部署没有变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国周边14个陆地邻国基本情况介绍》 Part 2: 6-7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og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