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有部挺火的剧叫《都挺好》,现在抖音上还时常刷到该剧的解说片段,许多观众吐槽该剧烂尾,强行来了个大团圆,有人说终究是“苏明玉”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这部剧前期还是认真在表现人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不论是与父母的矛盾,还是兄弟姐妹之间,以及情侣间的、职场上的各种冲突,主要的还是亲人之间,毕竟是家庭剧,但结尾的大团圆似乎很不得人心,因为前期呈现的所有矛盾冲突并没有正面解决,而是通过弥留的亲情来和了稀泥,以苏明玉的自我感动达成和解,仿佛前半生遭遇来家人的所有不公所有愤怒都不存在,这才有了结局的大团圆,也就是众多网友眼中的槽点。
家庭剧在国产剧中占据大片江山,国产剧的开端奠基之作《渴望》,就是正经的家庭剧,于1990年首播的《渴望》,讲的是八十年代初的一户普通北京人家,女儿慧芳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王沪生,婚后因为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各种摩擦,可以想见有多少矛盾滋生。这样一部正剧自然讲究价值观,尤其在那个风气尚算纯朴的年代,所以结局很圆满,在当时,需要这样的结局传递给观众一个信念:好人一生平安。但也似乎从此奠定了一个紧箍咒般存在的结局,此后国产家庭剧大多在结尾处都是按照这个模板来定做。
家庭剧重在展现家庭伦理的纷杂,九十年代的家庭剧很大一部分都将目光对准农村生活,或许是那个年代导演编剧们都有农村生活的经验,甚至说很多人本就出身农村,因为足够了解,所以才有充足的剧情延展空间。
讲述女子枣花凄苦生活的女人命运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背景就放在了农村,且在剧中表现了农村女性的觉醒,这样的观点在当时的农村算是很犀利超前了,一个女人在婚姻和家庭中遭遇了不幸,她不一定非要忍气吞声,也可以立起炉灶。
婚姻生活带来的矛盾,有一个很突出的代表:婆媳与姑嫂。1998年,一部《婆婆媳妇小姑》,用喜剧的形式将这场家庭大战展示出来,但最后的结局依旧是圆满和谐的。
以上都是大众化的家庭剧情,结局的圆满还在逻辑和情理之中,倒也并不引起人的反感,进入新世纪,家庭剧的题材开始拓宽,一部《暖春》,将常规血缘亲情延伸到无血缘关系的亲情上头,暖春里的小花,可谓赚足了一代人的童年泪水,但这部剧的温情结局就有了要教化人的意思在里头,来自“叔婶”的前期所有刁难最后都融化在所谓“温情”中,似乎是导演在告诉观众:快点哭,我就是要让你们感动得屁滚尿流。
展现城里人的家庭剧也有很多,极具代表性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编自刘恒同名小说,很严格地执行了“贫嘴”和“幸福”两个关键词,相较之下,电影版的《没事偷着乐》,还算保留了原著中少数的辛酸和黑暗,达到了笑中有泪的效果,这泪却不是叫人感动,而是一种心酸无奈,所以,没事偷着乐,其实是叫人在纷乱苦涩的生活中寻找一中自我安慰,剧版则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塞给你一个大团圆的果子。
从婚姻爱情上看,1994年的《过把瘾》以八集剧情将情侣间分分合合的爱情刻画得极尽细腻,可谓出场即巅峰,剧中的男女情爱真诚炽热;2001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将淳朴的爱情融入军人家庭生活中,也是大圆满的结局,;2007年的《金婚》尚且将日常鸡毛蒜皮里的烦恼直面展示,到了2014年《父母爱情》则是生生硬造了一出梦幻般的爱情童话,上演了年代版的小甜蜜,这个时候,观众只剩下嗑糖的动力了,好嗑,但让人腻。
同样是爱情题材,作为国内寿命最长的乡村题材连续剧,《乡村爱情》系列曾经辉煌过,前几部的剧情紧贴千禧年初的东北农村生活,剧中主线人物无不出彩,但也许是为了印证江郎才尽这个词,后从第五部开始剧情严重划水,今年已经苟活到了第十六季,基本是硬挺着拍下来的。早期几部受人欢迎主要是剧情的推进因人物的自然矛盾来执行,现在是为了水时长强行制造矛盾,人物失去了生活的色彩,越来越僵硬,已经不能用脸谱话来形容,应该说机械化。其实这也不意外,在数量有限的人物之间,内部矛盾的来源无非就那些,前几部拍得差不多,后面就要从外部导入矛盾,强行加戏的后果就是不和谐,在情节不和谐的基础上派发一片和谐的大团圆结局,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有了谢广坤一家分分合合、反复作死、硬造矛盾的尴尬剧情,爱情早已消失不见,只剩下一地鸡毛,即便如此,每一季的结尾依旧要强行团圆一把。
观众看剧情多数是想看热闹,而管理者讲究价值观,要用电视剧的手段导人向善,在国人的观念中,大团圆也是这善的一种,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便是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产剧热衷于粉饰美好,而坚决不肯披露苦难。
沿着时间线来看,国产家庭剧似乎走进了一个生造冲突强行圆满的死胡同,而国产剧的受众也从一家老小围观转变成中老年人独自观看,这是许多因素综合下来的结局,年轻人很难坐在电视机前,如同幼时每天蹲守电视机,一方面是科技带来的变化,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手机平板等在视频网站,等一部剧更新完一次性追过,另一方面大部分工薪族并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看长剧,反倒是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在各大社交平台观看经过剪辑的影视解说,所以,整部剧是否出彩反而无足紧要,重要的是能够贡献充足的热点话题供人们讨论消遣,这就导致近年来的国产家庭剧看上去不像电视剧,更像是拼凑的网络段子,唯一不变的却是将大团圆结局保留下来。
为什么大团圆式结局的家庭剧越来越招人反感,根源就在于所有以温馨大团圆结束的家庭剧,不论前期在家庭外部设置多少矛盾,转接到内部父与子,母与女,以及同辈的夫妻与兄弟姊妹之间,矛盾并不会消除,而是以亲情面纱遮掩假装消失。
我们说矛盾的消失大多数时候必然是以一方的退让与利益受损为代价,但家庭剧,尤其中国式亲情大盛的观念下,谁的退让都不够圆满,于是便有了“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亲情可以治愈一切”这样的公式。实际上,大部分家庭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它会伴随家庭生活的延续而一直存在,就如婆媳之间总也不会将对方当成自己人,譬如父子之间总也不能到到对方的要求,再比如,孩子多的家庭,一旦父母不能一碗水段端平,总会有一个孩子是一直吃苦的,这并非他甘之如饴,而是父母一旦发现委屈这个孩子就可以换来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就会将之后所有的苦都让他吃下,诸如此类问题,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父辈一旦以年龄上的优势触发了思维定势,同时占据道德制高点,这时候,看上去往往只能是子辈的妥协,但这样的妥协其实是下一轮家庭悲剧的开启,但在国产家庭剧里,这个结局统一划定为其乐融融天伦共享的大团圆,以父母“心是好的”以子女无条件的“孝”作为终结一切的万能药。但编剧们似乎史略了,很多时候背刺人最深的利器并不来自于外部,而是最亲近的人,所以,亲情这个概念,很多时候正如毒品,他总是在透支一个人无限的生命力来呈现短暂的欢愉,家庭剧的大团圆,是除夕夜那台春晚的无限复制循环,中国人的除夕就剩下单薄的形式了, 因为大部分家庭里所谓父母长辈思念儿女后辈,他们思念的往往是自己希望的后辈,在团聚之后,现实的后辈会在短时间内曝露出与父辈期望中那个状态的差距,所以有了一句古话叫做“近之不逊,远之则怨,”同样的,年轻人偶尔想念故乡以及故乡的长辈亲人,多数时候也仅仅是自己记忆中的想象中的那些温情时刻,等他们回到那个地方,就是矛盾爆发的时刻,以血缘联系的亲情尚且如此,更遑论没有血缘的夫妻、连襟、婆媳、姑嫂这些,只不过导演们守着规矩,总想寻找一个万能公式一劳永逸,于是他们依旧要用合家欢来掩盖不曾消除的争端。
在当下编剧导演的心中,亲情爱情就解决所有争端的万能药公式,堪比灭霸的手指,太上老君的仙丹,所有剧情的、逻辑的、情感的不合理,只要盖以亲情的大旗,一切就可以圆满,且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必费脑子,你看,又能赚钱又不费脑子,谁不愿意去干呀!
有人说,不朝着团圆美满去拍,难道非要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吗?这就是抬杠了。许多家庭的问题并不一定非要解决,一个人选择了家庭,自然应该知道,生活永远不可能避免问题矛盾的出现,任凭一些明知无法解决的问题存在,远比利用亲情的麻醉剂来粉饰问题的存在要靠谱,用和谐团圆的结局来欺骗人们所有的问题都已解决,无疑更是在为未来埋下隐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