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盲君每天早晨都会按时起床,一部分原因是闹肚子,一部分原因是生物钟。他很羡慕身边有些朋友还有他的老婆,能睡懒觉。他感觉自己每天都是朝乾夕惕,若有所失。总感觉自己在虚度时间,所以汲汲然不得停歇。但这只是心里的不停歇,而细想一番,整天本身没有不停歇的干活或者学习,而大部分时间是整天在计划和担忧,整天在内耗。
虾盲君说,我想改变这个状态。他还说大部分人渐染空思的习性而每日惶惶不安的人应该都想解决这个问题。
他说我每天都在想这个问题。学习静坐,甚至找到静坐的方法和内涵。于是又细细的找到昨日手机里查找到的,展示过来:
原文:黄静轩劝我静坐凝神,以目光内视丹田,因举四语要诀曰:“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但灭动心,不灭照心。”又称二语曰:“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有生,谓妄念初生;杀生,谓立予铲除也。又谓此与《孟子》“忽忘勿助”之功相通,吾谓与《朱子*致中和》一节之注亦相通。
愚译:黄静轩劝我要静坐来凝神,用目光内视丹田,并说了四句要决:“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但灭动心,不灭照心。”还说了二句:“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有生,就是初生的妄念;杀生,就是立即铲除它。又说这与《孟子》“忽忘勿助”的功夫相通,我说这与《朱子*致中和》这一节的意思也相通。
愚思:曾国藩先师这句话的信息量很大,对于很多有志于学习曾师的“静坐”之术的人来说,这是曾师为数不多具体谈到静坐方法细节的语录之一。曾师这里讲的静坐方式明显就是“去妄念”、“不动心”、“空心”了,而不是有些同学以为的静坐“反思”法。其中黄静轩讲的内视丹田这点,倒是练气功的人用的多一点,与佛家练“止观”的观呼吸又不同。静坐是曾师日课十二条之二,是全面学习曾国藩的必修课,而且曾师有一天一小时静坐的硬要求,这个时间要求我没能达到,因为杂念纷飞坐不久,实在惭愧。希望练多几年后能做到。
这也就是说,我们要试着去清空内心,不管是欲望还是想法、念头,每一起心动念都试着去抑制,让心出于初生的空灵状态,有点像回溯本源的感觉。而有时候真正在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想要抑制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个念头。所以为了更清楚明白这其中的内涵。虾盲君又继续在网上查找上面提到的不明白之处。即“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但灭动心,不灭照心。
动心可以理解为自己随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层出不穷的念头,我们因为这些念头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这些随着外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生灭的念头需要把它消灭;照心则是对念头的观照之心,这种心念是专门观察自身的起心动念,它不会随外境而转。空心则是让内心保持空无,一直处于空灵状态,这种心应当被固定聚凝,成为一种恒常状态,而住心则是一直使自己的内心处于某一种心态上,比如:忧愁、烦躁、仇恨、或是某种思念等一直留存于内心,无法割舍。因为内心一直安住于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就没有被清空,则道业难成,智慧不显。
他感觉这是比较恰当的解释。则后面提到的”勿忘勿助”一句话就有了着落。勿忘,是要求我们不要忘记清空,即但凝空心和但灭动心,而勿助,则是不要住相于此,不凝住心不灭照心,那又是一种起心动念。
最后回到了朱子的致中和。什么是致中和。朱子注释道:“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虾盲君眉头一皱。这么说来,我们说到最后又回到了《大学》《中庸》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儒家讲的修身。那为什么要修身,这就简单了,人即我,我即人,如果连自己都修不好,何以影响身边人,何以推己及人,由近而远,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去管好家庭,家庭都管不好,如何去管好工作。
然而修身的前提就是修心,即正心。朱熹说的很明白了,修就是正,要修正。为什么要修正。因为我们有忿懥(怨恨发怒),我们有恐惧,我们有好乐,有忧患。最后总结一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我豁然开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