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3年7月18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棉花帝国》
阅读范围:第一章
棉花好在哪里?
现在我们的很多衣物都是棉花制品,棉花是上好的布料生产原料:柔软、耐用、轻盈、易于染色且便于清洗。棉花属于亚热带作物,演化过程中产生了四个在基因上不同的棉花品种:中美洲的陆地棉、南美洲的海岛棉、非洲的草棉和亚洲的树棉。如今超过90%的世界棉花作物是美国陆地棉。
在这里我产生疑问,陆地棉“称霸市场”是因为它的基因优势吗?在读了《枪炮病菌与钢铁》后,我知道了作物的传播出来基因优势,也是就该作物的适应性有关,还和原产地的对外交流程度有关。既然这是一部以棉花为引子的资本主义发展史,那么后文中一定会讲到资本主义的扩张对于中美洲陆地棉的全球传播的影响。在这里埋下一个引子,带着问题去阅读吧。
为什么当时棉花加工没有成为全球的生意,而是各自为战?
棉花的驯化、纺纱和织造是在世界这三个区域内独立发展的。当时印度次大陆的人们始终是世界一流的棉纺织品制造者。后来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西、向东和向南传播,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并且又在20世纪后期再次成为中心。棉花并不是中国的本地作物。事实上,汉字中的“棉”一词是从梵语和其他印度语言中借来的。所以孟子的母亲“子不学,断机杼”切断的布应该是缫丝织的布吧。
尽管这一巨大制造业的中心分布在三大洲,但它们有许多共同点。最重要的是,棉花种植和加工几乎一直保留着小规模的形式,以家庭生产为主。大部分家庭采取套种的方式,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种植棉花,在自己和社区对粮食和衣物的需求与统治者对贡品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往往也使得她们主要负责纺纱。
由于许多家庭生产的纺织品都能自给自足,而且棉花加工所需要的时间巨大,剩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是用来交税和进贡的,所以市场的规模有限,再次降低了改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缓慢的技术发展也与原材料供应的限制有关,让工业革命前的棉纺织不能形成规模。
这一段中我学到的点是,因为没有市场流通的刺激,人们种植棉花和改进纺织技术的动力不足,又进一步限制了棉花产业的规模。
欧洲在棉花产业上是“后进生”
当时的欧洲还不知道棉花为何物,随着陆路贸易的兴起波斯商人带来了印度的棉织品,欧洲人见识到了这种神奇的产品,在他们的想象中棉花就是树上长出来的绵羊。为了得到更多的产品,一些商人在亚洲的农村用外包的形式组织起了农村的纺织户,小作坊承接订单开始了规模化的棉花纺织业。
十字军深入延伸到阿拉伯地区后,欧洲人深入棉花自然生长带,也有了开拓棉花产业的想法,但是当地的气候总体不适宜棉花生长。只有意大利北部地区兴起了一段时间的棉产业,因为当地有成熟的羊毛纺织技术,地中海地区的海上贸易体系,让威尼斯成为了棉花的集散地,德意志也尝试发展棉织品产业。当时欧洲的生产方式同印度一样,也是外包给农村劳动力。
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原料不足,在原产地棉花是套种没有进行大规模生产,而且为了保证当地的棉织品价格,原料的出口也设有限制,所以如何控制亚洲成了当务之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