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参与第七期【冬】单月征文活动。
《冬牧场》是李娟重要的一部散文集,代表李娟精湛而成熟的文学功底。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深入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冬季牧场,体验一段鲜为人知的荒野生活,记录了哈萨克游牧民冬季转场的生活。
李娟的文字让作者真切感受到不仅是画面上的美,更是美下面的残酷。
总结出苦难、寂寞、民族文化的消逝与现代文明的冲击,逐步深入作品的内核,发掘更多的主题价值。把李娟的文字和萧红的散文化的小说对比同异,很有看点。两人所处的时代与个人遭遇不同,呈现的文字底色不同,萧红是灰黑色的李娟是灰橙色。同样的天真和清新,李娟用了更多暖色调。两人皆不露声色地描绘苦难透着悲凉色彩。
但“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 ”,这是李娟文字里的希望隐忍。日子不会总是黑暗,也不会总有光明,宛如白昼与黑夜,亘古不变生命的流转,太阳与月亮照样升起,光明与希望,梦幻与诗意,世界与月亮轮番做梦。纵然生活有那么多苦难、寂寞,却依然有诗有梦。
书评流畅优美,内涵丰富,深邃,带来文学的思考,好文推荐。
杨本芬的《秋园》当年是排到中国文学(小说类)的第2名。高评分是因为能深深打动读者。
小说中的故事取材于杨本芬的亲身经历,秋园是作者的母亲,情节真实感人,没有矫揉造作。杨本芬用生动细腻的讲述,将读者带入她的人生经历,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历史的变迁、时代浪潮里小人物的命运。生活的苦难与母爱的伟大,这些普遍的情感,会从中产生共鸣。与书中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本篇对比《秋园》和《活着》的同异,两者相似的是:故事的时代背景类似,都是从鸦片战争前的近代历经波折到改革开放后,跨越了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无数的苦难,最终挺了过来。不同的是: 《活着》有更高的文学性,文字冷峻简洁,甚至有些荒诞;《秋园》则更加细腻真实。《活着》里的福贵是在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但《秋园》里的秋园一家永远在努力向上,充满了生命的韧性。
它不仅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行文流畅,推荐。
《史记·战国四公子》是古代中国历史文献中的一篇,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公子——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和齐国的孟尝君的事迹。这四位公子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政治智慧,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篇为详解《史记》中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
将精短的文言古文,用生动意趣的现代汉语白话文,展开有血有肉的拓展解读。使之通俗易懂,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时光延续与碰撞。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原作中人物的丰富多面。
本篇行文流畅,结构完整,条理通达,故事性强,带我们认识了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听取劝谏、不以身份地位广交朋友,充满智慧的信陵君。推荐。
初五· 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