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同溺水一样,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危险的,人们往往渴望爱,也愿意掉进爱里,真爱和溺爱又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溺爱常常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像磁石一样吸引你掉进他的陷阱里。一旦有朝一日你意识到了要爬出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几年前,有些严肃的社会学家曾说过,继古代的母权社会和父权社会后,人类即将步入“儿权”社会。不管这样说理论上是否成立,但无法掩饰这样一个事实:家长对子女的爱投入越多,对子女的期望值失落感越重。
现在的孩子是“百亩地里一棵苗”,加上生活水平比过去高了,社会和家庭都有能力来“浇”这棵“苗”。我们又自信是最富亲情的民族,也早就把西方家庭父母对子女的“苛刻”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对孩子的要求父母们往往百依百顺,同时明里暗里又把过高过重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少家长从“胎教”起就为孩子设计了上重点大学这座“独木桥”。由于“设计”不现实,往往激起孩子的“反弹”。这样的爱,最终也害了孩子。
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不是一味地包办和溺爱。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照料,搞全程包办服务。这实际是在“软化”孩子的心灵,暗示孩子无能,剥夺了孩子独立活动和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实践证明,这样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往往懦弱无能、思想幼稚,缺乏独立生存能力。为了让孩子将来能经受生活的磨难和社会的风浪,必须让孩子从小就对困难和挫折有所尝试和体验,学会以平静的心情与合理的方式对待困难和挫折。
与我国的父母溺爱孩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美国的不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里居然流行吃“忆苦饭”,其宗旨据说是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国际知识。马里兰州的温顿小学校为全体学生组办了一次为期3天的“要饭”课。按规定,由少数学生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负责发饭,大多数学生则扮演流浪汉、乞丐或穷人。
对中国的一些学校来说,现在除了升学率,还是升学率,要是有谁今天还去组织学生吃“忆苦饭”,很有可能会被人误认为是大脑不正常。至于一些家长,就更舍不得让孩子们去吃什么“忆苦饭”,他们给孩子的是没完没了的营养品。
美国家庭的幼儿教育,确实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人生,实际上是一门处世学,给孩子合理的爱,从小培养了良好的素质,才算是打好了扎实的成才基础。
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成了孩子的沉重负担。
寸步不离的看管、过分地溺爱,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得到相应提高,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抑郁。在过度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没有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父母为了满足自己对孩子错误的爱,剥夺了孩子一切自由活动的机会。孩子只好常常与收音机、电视机做伴,很少与外界接触。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孤僻、懦弱、不合群等不良性格。想来这不会是爱子如命的父母所预料和期望的吧!为了孩子的将来,请父母们放手些,给孩子少一点溺爱,让孩子有独立成长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