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均
浣纱记昆曲是中国的第一个世界“非遗”,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昆曲之剧本,为明清传奇,是明清文人倾注心力与志趣之作,也是中国传统诗文学的延续。明清文人在文章里喜用“魏梁遗韵”作为昆曲的代称,其中“魏”即魏良辅,被认为是昆腔创立之标志。“梁”则是梁伯龙,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昆曲演唱的传奇《浣纱记》的作者,因而也被当作是昆剧成立之标志。二人合起来便是昆曲初创时期的象征。
关于梁伯龙为昆曲第一位作者的地位,虽见于诸多文人笔记,亦为昆曲史著所引申并成为昆曲史建构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浣纱记》的创作时间,未能有确论,因此亦有以张凤翼取代梁伯龙之说法。
张凤翼为梁伯龙之好友,字伯起,号灵墟,别署冷然居士。长洲人。传云“他喜度曲,自晨至夕,口呜呜不已。曾与其次子合演《琵琶记》,自饰蔡伯喈,子饰赵五娘,观者填门。晚年尤好谱乐府新声,所作梨园子弟多演之。”著有《红拂记》《虎符记》《祝发记》《灌园记》《窃符记》《度扅记》,合称《阳春六集》。其中,《红拂记》作于明嘉靖二十四年,为张凤翼十九岁时所作,焦循《剧说》云:“吾吴张伯起新婚伴房,一月而成《红拂记》,风流自许。”
徐朔方在《张凤翼年谱》里介绍此剧:“《红拂记》依据著名的唐代传奇《虬髯客传》写成。原作以讴歌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主题,李靖、红拂的爱情故事居于次要地位。戏曲与此相反,它以李靖、红拂故事为主。红拂目光如炬,识别英雄李靖于贫困落魄之中。她毅然舍弃权门宠妾的地位,深夜私奔。以英雄和侠女取代传奇中常见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使人耳目一新。”
张凤翼大概也是梁伯龙一流人物,有相似的经历,如文人之大志,参加科举,尔后退隐。但张凤翼之性格行动似更鲜明突出,如自家扮演《琵琶记》,写时事之剧等。《红拂记》因写于少年之时,故充满任侠精神。《红拂记》有数出曾爨演于舞台,但今已失传。张凤翼所作传奇,或许只有《祝发记》偶有散折可演出,但亦已稀见了。
《红拂记》与《浣纱记》的创作时间孰先孰后,成为昆曲(昆剧)史上的一个疑问,仍有可以去讨论和发现的空间。但是,在这一问题上,创作时间或许并非最重要。问题在于,用昆曲创作传奇,施之于舞台,促进了昆曲传播,梁伯龙显然功劳更大。潘之恒在《白下逢梁伯龙感旧》里即说“梨园处处按新词,桃叶家家度翠眉。”“一别长干已十年,填词赢得万人传。”正如在新文学史上,胡适其实并不是第一首白话诗、第一部白话诗集的作者,鲁迅也并不是第一篇白话小说的作者,但是因其对新文学观念及实践的影响,而被认作是第一首新诗或第一篇白话小说的作者,这实际上是一个对新文学谱系与观念的认可与塑造。同样,梁伯龙虽然可能并不是第一部用昆曲写就的传奇的作者,但是《浣纱记》之于昆剧,之于昆曲传播的影响,不仅影响甚大,——甚至连张凤翼所写的传奇,也被认为有模仿梁伯龙的因素。而且,梁伯龙与《浣纱记》,在后世对于昆曲的追溯与不断塑造的过程里,成为昆曲的象征之一,并标志着昆剧之诞生。
来源:海南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