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曾经有一种神秘的职业,叫做赊刀人,他们确实是推销菜刀的。与市场上买刀不同的是,买方有两种选择,可以当场付钱,也可以将来付钱。
将来付钱有两种结果,不付或者加倍付。买方将来付与不付,决定于赊刀人的预言能否实现 。赊刀人跟买家相约,菜刀先让买家免费用着,如果赊刀人的某个预言将来应验了,他再来加倍收取这把刀的钱;如果到时候预言没有应验,这把刀买家就免费用了。
我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老家的村子里就曾经来过赊刀人。当时我们村里的人都觉得来人挺神秘的,说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不知来自何方。他背了一个袋子,里面是十几把菜刀。这些菜刀跟我们平时市场上买的的形状有着明显的不同,据推销的人介绍,这种菜刀是用特种钢板冲压而成,再焊上手柄,用机器开锋成型的。
这种菜刀的钢板约两个毫米厚,厚度非常均匀,刀的前三分之一呈弧形。刀身钢板上有明显的拉丝纹,色呈银灰色。
他先用他的菜刀做表演,取出一根小铁丝,用他的菜刀砍,铁丝在刀口下如同瓜菜一般被砍断。然后有村民取自家的菜刀来,砍他的铁丝。结果村民的刀子要么卷了刀锋,要么刀锋缺口。卖刀人的菜刀质量容不得任何怀疑,有人拿来了骨头试砍,依然如同砍瓜切菜。
这样的刀,现买的价格是五元一把。但是这个推销的人说,刀也可以先免费用,以后等到大米涨到每斤一元五角的时候再来收取,但是到时候收取的价格是每把十五元。如果将来大米不涨,刀就免费送了。
很多人觉得这个推销菜刀的人在胡说八道。因为当时大米凭粮票每斤只要一毛四分,私价每斤也只有三毛钱。说大米会涨到每斤一元五角,有些危言耸听,似乎更是谣言。
我妈被这把菜刀的性能吸引,看着这把富有现代感的菜刀,狠狠心入手了一把,当场付了五元。大部分的村民都是现付,确实有个别村民先赊用,因为他们不相信关系国计民生的米价会涨到每斤一元五角。
我后来知道,这种推销菜刀的人江湖上人称“赊刀人”,据说是属于江湖上的一个神秘的行业组织。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的传人所创,能够预测世事。
这把刀确实非常好用,我家差不多用了十多年。后来我家搬到县城,我妈把这把菜刀也带到城里来了。但是这时的米价每斤一元五角是常事。
我有一次想起了当年赊刀人的预言,我问老妈有没有听说过,后来赊刀人再次来村里收钱。老妈说根本没有听说过。
回想当年,赊刀人根本没有向村民要地址姓名以及电话号码之类的联系方式(更何况当时根本没有电话),也没有约定将来收钱的具体时间。我老家的很多村民此后也都常年外出做生意,全家搬走了的也有,象我家就是。
我现在回想起赊刀人,觉得他的赊刀策略更象是一种营销手段。首先菜刀的质量就出类拔萃,然后他们选某一类关系社会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并做出将来趋势的预言。这种预言某种程度上建立在对社会形势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如果赊刀人有一个行业组织,那么这个组织应该有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核心人物或者团队。
赊刀策略也像个心理战术。本来客户面对新刀需要考虑的是买与不买的问题,但是面对能够赊刀时,却变成了在确定的现实与不确定的未来之间作选择。人们一般会选择在确定的现实价格下买一把菜刀算了。
据民间传说,历史上赊刀人的预言大多会在将来应验,因此赊刀人一直有着神秘感和权威感,跟赊刀人对赌未来意味着将来可能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且赊刀人往往会说,如果他的预言将来应验了,他即使去世了,他的子孙也会替他来收取这笔费用的。
赊刀人一般出现在交通不便、信息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村人一般有着朴素的信仰,如果预言是真的,赊了刀以后万一还不上这个账,谁愿意为了一把刀世代欠着一个神秘人家族的债?举头三尺有神明,谁知道这个欠债将来会给自己以及下一代带来什么厄运?
所以大多数的人不会去赊刀,而是选择现付买刀。极少部分的人真的会跟赊刀人对赌,选择将来支付。但是对于赊刀人来说,将来是否来收取已经无关紧要,权当送刀做个广告也非常合算。
当年赊刀人在我们村里一把菜刀卖五元钱,据我估计利润已经不薄,我记得那时候我妈去市场上买菜刀也就一两块钱一把。而赊刀人手中机器大批量生产的菜刀,成本应该会更低。所以赊刀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为赊刀,实为卖刀。即使以后预言应验,赊刀人大概率也不会再来收取费用。否则,将来贴上交通费肯定不合算了。
随着国民文化程度的升高,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互联互通,菜刀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已经不再存在。网络销售既高效又方便,赊刀如果是营销手段,明显已经过时。我已经三十多年未曾听说赊刀人了,我想他们要么转型了,要么已经消亡了吧。而赊刀人这个行业的消失,似乎更加能够说明,以前的赊刀其实就是一种营销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