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2.4.7,晚上9.45,记录近期居家抗疫。
和2020年相比,这次抗疫才真真正正体会到了与病毒作战的真实,可以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上海的居民都是这场战役中的士兵,只要有任何人任何层面的一点缺口,就会被病毒乘虚而入。
在疫情刚开始,我就参加了小区的志愿者,参与管理和执行这次疫情的一些工作,比如管理楼道居民、核酸现场管理秩序、给老年人登记信息、扫PDA、给居民送药、给楼内居民送物资、测抗原等等,手机里不下4个志愿者群,都是用来接收信息、管理楼道,我看这些群的时间,都比工作、看学生作文的时间久,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有点习惯这种随时关注群消息,脑子里的神经一直会为此绷紧,导致我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群信息,今天要做核酸吗?
其实在一开始,我并没有觉得志愿者有多大的参与感,但是自从核酸隔三差五做、毫无预告的做,防疫要求越来越严格后,志愿工作参与就变多了,甚至觉得自己像班主任,点名、通知、收作业(核酸情况)、解决个人需求(购买物资、发物资)等等,最让我烦的就是点名和登记核酸情况了,数字总是会算漏、人员总是有偏差,但是也正是一次次的数、记、回忆,我竟然能对楼内的居民一一对号入座了,这绝对是我之前不敢想的事,也从来不会去想,毕竟我个人与邻居不太亲近(我爸还说以后结婚了,估计我俩独来独往不与邻居接触…)。
但是,正因为这种亲近,开始让我发现楼内居民的有爱之处,比如邻居买水果的时候送我一个凤梨;比如邻居缺盐,就有居民无私贡献一包放在楼道口;比如邻居烟瘾犯了,有居民把家里的存货贡献出来;比如邻居有需要物资,楼内居民都帮他想办法…这让原本很陌生的邻里关系,一下子热络起来,连一开始很冷清的楼栋群都热闹起来,聊天不断,这样的邻里关系,是以前都没有过的,真的也算是疫情中的温暖了。
网上对这次疫情有各种声音,但是只有封闭中的我们才能真切的体会各种各样的滋味,居委很辛苦,夹在中间很艰难;居民很辛苦,没有囤货快要饿肚子。希望这波快快结束,让生活能够回归正常吧。
(这段缺物资、没肉没菜的日子,让我想起了在村里的时光,一人一个馒头,十几个人两个蔬菜,一顿饭解决了,对于生活而言,这是最下策,但对于很多地区的人而言,这就是稀松平常的,所以换个角度思考,这段时间算不算是集体体验了一下“艰苦贫困”的生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