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英国广播电台育儿讲座中曾说过:
“你或许有自己一套标准,也很珍惜自己做主的生活方式,所以我真为你感到遗憾,因为你一旦变成一个妈妈,从此就要适应孩子,而不是相反”。
这话不论从生物进化角度还是人文心理学角度理解都是正确的,这牵扯到“关系里的位置”,特别是家庭三角关系。
几乎所有问题都来自家庭的“三个角”位置紊乱了。
看似简单的三个支点:爸爸、妈妈、孩子,却能变化出无数形状,十分复杂。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一个角缺位(通常是父亲),而另外两个角却无限地靠近(母亲和孩子),最后,孩子扮演了父亲的角色,甚至还扮演了父母的双重角色。
这个时候,小孩就变成了半个家长,家长或者家长中的一位退居幕后成为“巨婴”。
家长的缺失,常常是子女成为家长,以填补这种缺失。这实际上是孩子做的一种挽救亲情的努力。
缺失分为两种。
一是真正的缺失,比如父母双亡,
一是父母虽然还活着,却已经失去了对子女的感应。
通常情况下,父亲不在,母亲和子女太过亲近。
也许是因为父亲经常在外地工作,没有照顾过儿子,也没有照顾过妻子,一直在忙着自己的事情。
在缺乏的同时,家长们也会用下面的3个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小孩成为“小大人”。
威逼利诱
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好,结果会很糟。”
自我牺牲
为了孩子,父母可以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可以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可以妥协。
过度夸奖
许多“他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以这种方式成长起来的。
对孩子的一点点成就,进步,过分的赞扬,过分的夸奖,夸张的表现,不切实际的高帽子。
不仅给予了孩子太多的物质上的回报,还让他感觉到了“更有爱”,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孩子。
他的父母很高兴,也很高兴。再者,外界对他的赞誉,也常常被他用来贬低他人的子女。
久而久之,甚至会让小孩陷入“全能自恋”的状态。
把孩子放在这个位置上,是非常危险的,他们不允许自己犯错,也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更不允许自己的失败,否则,他们会对自己进行激烈的攻击,甚至是自暴自弃。
她们要做其他人的“标杆”,要做“妈妈”,要做父母的家长,要做父母的家长,要做父母的家长。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要遵守两条原则:
你不一定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只要是在他的能力之内。不需要超越底线,任何超越都是你必须的,Winnicott把它叫做“适可而止”,即“恰到好处的挫折”和“刚刚好的妈妈”
首先要让你的情感得到满足,不要让你无法承受的东西去满足你的小孩。
你和你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你要做的,是你自己的事情,但不要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那就是以“爱孩子”为借口,“爱自己”了。
可以反省一下,你的早期是不是被你的父母利用得太多,以至于现在的你,除了格外注意别人的感情之外,有时候还会感到莫名其妙的委屈和寂寞;
你再想一想,你是不是也用这样的依赖,过度的照顾,甚至是溺爱去教养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