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万老师写的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冲击很大,她说:“小人物适应世界,大人物改变世界。方今中国,‘做题家’泛滥,‘官僚气’盛行,许多人以服从为本分,以关系为资本,以稳妥不变为追求,以投机取巧为幸运,正是小人物当道。”
是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为了自己不被饿死,我们都在选择夹缝求生存,我们在工作中习惯性选择服从为本分,即使你内心有多么的不满,想抵抗,但是如果我们不选择服从,那么领导就会视你为异类,视你以单位为敌,那么你接下来大概率上不好过。因此我们会选择沉默,选择“听话”,这就是低层人的活法,这也就是为什么难出大人物。
大人物需要的三种技能:野心、入圈、眼光
1.野心
马拉多纳在访问中国时,有人问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马拉多纳说,一般优秀球员跟我这个球王之间最重要的差别是我比他们更想赢。这句话蕴含着一般人做事不只是为了赢,除了赢,还要考虑到队友的关系,还要想不得罪教练、不能在队里显得太特别,顾虑太多,不知不觉就陷入了平庸,哪里还有什么野心可言呢。
现在这个社会,这个环境实实在在拖着你走向平庸,我们被房贷车贷捆绑转不过气,我们在教育上对小学生期待着他们星辰大海,各种报班辅导、各种特长培训、孩子们每天游走在各种培训机构中,没有了自己思想、没有了自己的选择。
住我家楼上的一个女孩子——宣宣,跟我的女儿一样的年纪,准备上二年级,这个暑假她在干什么呢?她爸爸告诉我她女儿这个暑假报了6个培训班,分别是舞蹈、绘画、游泳、高尔夫、篮球、钢琴,其实还有报班游学夏令营和军事童军夏令营。当时我听了他罗列的这些,我瞬间被惊讶到了,我问他你女儿这样不累吗?他笑笑说,事实也不累,反正在家也没有事情做,让他去上这些课,还可以多接触一些人,挺好的。这是真正的“学爸”呀!这样期待的星辰大海你愿意吗?
然而我们对中学生的期待不再是星辰大海,而是期待考上好大学,于是各种刷题、补课,连嘴基本的睡眠都难以保证。对大学生的期待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对参加工作的人期待买房、结婚、生孩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现在面临的还是标准化考试,每个学期末的期末考,小考,中考、高考,这种标准化的考试,他真的是追求学问吗?孩子的野心早已经被泯灭了。
因此要成为大人物,不做闷头耕地的人,而是在别人都闷头耕地的时候抬头看天的人。做抬头看天的人要做到:
一是追求“做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享受工作,最好一想起工作就很兴奋,如同巴菲特说的要每天跳着舞去上班。
二是一边干着自己感兴趣的事,一边探索,看还有没有更感兴趣、更有可能做出大事的领域。不变的是自身内核的成长,不断丰富自己、壮大内核、扩大边界。
真正的野心不是为了符合别人的评判、而是为了发现我是什么人,我能成为什么人。
2.入圈
现代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加入某个“圈子”。拟得向最厉害的人学习,跟最好的人交流、碰撞、特别合作才行。
首先我们可以入圈做学徒,进入公司工作、去单位工作也好,做学徒,有人带着,是最畅通也最方便的入圈路径。
最好这个圈子各怀绝技、性格各异、想法不一的人的组合,把自己想象成那个组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组合是鼓励每个人都做自己,讲究取长补短、互相配合,每个人的特色都不可替代。
然后把自己变成一个“通才”,有通用的智慧,还需要发展几项有个人特色的“长板”,在某个领域上某个项目上成为明星最好。小人物、“做题家”思维是搞内卷,把别人淘汰下去,这是零和思维。大人物是“带着大家一起”,是双赢,多赢思维。
大人物一开始去干活就有“供给侧思维”“哟梦为别人做些什么,我能给圈子什么。”
3.眼光
选择大于努力,眼光照出格局。我们要追求一种炸裂感,要过瘾,要有极致的心流。那么怎样实践呢?
首先是提升敏感度。对任何东西都敏感,拿教育学来说,每一个优秀老师背后都有对教育机智和敏感,只有对学生的每一件小事都高度的敏感,然后去探究它,解决它,最后真正帮助到他,这才是教育的最好境界,也是成为大师的应有的敏感性。
要主动创造不平凡,比如作家可以运载悬崖上写作,小提琴手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练琴。如果自己的行为接不下这个不平凡,那么就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建立身份的认同。通过身份的认同,壮大自己的野心,在点滴事务中证明自己对圈子的价值,培养发现不平凡的眼光,乃至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终究相信,你就是大人物。
小人物最高境界是“求稳妥”“求庇护”,从思想上完全放弃自我,成为工具人。大人物最低境界,则是成为“士”,士是有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人格,自己给自己做主的人。
也许我们成不了什么青史留名的大人物,我们可以说,我不是任何组织的附庸,我不是任何人都会工具,我从未受人摆布,我勇敢过、冒险过、追求过,我是一个“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