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家书》阅读打卡30

《曾国藩家书》阅读打卡30

作者: N4187李国义 | 来源:发表于2022-05-06 05:52 被阅读0次

    阅读书籍:《曾国藩家书》
    作者:[清]曾国藩
    出版单位:吉林文史出版社

    阅读时间:5月6日
    阅读内容:治学篇
    读书笔记:
    致澄弟·读书不必一一求熟
    (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二十八日,由瑞州营递到父大人手谕并弟与泽儿等信,具悉一切。
    六弟在瑞州,办理一应事宜尚属妥善,识见本好,气质近亦和平。九弟治军严明,名望极振。吾得两弟为帮手,大局或有转机。次青在贵溪尚平安,惟久缺口粮,又败挫之后,至今尚未克整顿完好。雪琴在吴城名声尚好,惟水浅不宜舟战,时时可虑。
    余身体平安。癣疾虽发,较之往在京师则已大减。幕府乏好帮手,凡奏折、书信、批禀均须亲手为之,以是不免有延阁耳。余性喜读书,每日仍看数十叶,亦不免抛荒军务,然非此更无以自怡也。
    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叶。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甲五经书已读毕否?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吾乡子弟未读完经书者甚多,此后当力戒之。诸外甥如未读完经书,当速补之。至嘱至嘱。
    再,余往年在京曾寄银回家,每年或百金或二百金不等。一以奉堂上之甘旨,一以济族戚之穷乏。自行军以来,仅甲寅冬寄百五十金。今年三月,澄弟在省城李家兑用二百金,此际实不能再寄。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橐。余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答圣主。今年江西艰困异常,省中官员有穷窘而不能自存者,即抚藩各衙门亦不能寄银赡家,余何敢妄取丝毫!兹寄银三十两,以二十两奉父亲大人甘旨之需,以十两奉叔父大人含饴之佐。此外,家用及亲族常例概不能寄。
    澄弟与我湘潭一别之后,已若漠然不复相关,而前年买衡阳之田,今年兑李家之银,余皆不以为然。以后余之儿女婚嫁等事,弟尽可不必代管。千万千万!再候近好。
    国藩再叩】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认为读书不必拘泥于“在精不在多”的说法,而是可以加快速度,“不必一一求熟”。这其实涉及一个读书人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那就是精读和泛读的问题。古人似乎更重视精读,认为能够自己研读一本书好过泛泛浏览许多本书。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就喜欢把一本书读许多次,还曾经抄写过《汉书》和《史记》。他认为世上的书太多了,就像大海一般浩瀚,人在一生中不可能把它们都读完,所以只要选取一部分仔细研读就可以了。而曾国藩却似乎不认同这种观点,他在这封信中嘱咐弟弟在指导纪泽读《汉书》时,不要为了精读而放慢进度,否则每天只能读一两页,这样下去也许很多年都读不完。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古人读书十分重视对某一个字或某一句话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解读,总是害怕不能透彻地理解书中的意思。这种方法固然有利于治学,但是许多缺少毅力的人可能因为卡在一两句话上,而始终未能读完整部书。曾国藩这种“不必一一求熟”的观点是很实用的,并且有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思想境界。当然,精度和泛读是不可以偏废的,最好的读书方法是先整体泛读一遍,如果有兴趣并且有需要的话再从头精读一遍,这样读书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家书》阅读打卡3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da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