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暗算》《风声》《解密》,一定对“谍战之父”麦家不陌生。于麦家而言,茅盾文学奖得主和“中国谍战文学之父”的美誉,可谓实至名归,各种著作被改编成影视剧,也赚的盆满钵满。可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作家,却是一位“孤独英雄”,因为在家庭生活中,他却是一位“不幸福的儿子”和“失败的父亲”。
曾经,因为父亲的两巴掌,麦家费尽全力逃离父亲、逃离家乡,和父亲冷战长达17年,17年里没有叫过父亲一次”。2011年,父亲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麦家先生甚至来不及见他最后一面,这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失去父亲的同时,儿子麦恩陷入了青春反叛的漩涡之中,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年不愿去学校,以打游戏、上网为生,拒绝跟父母沟通。
作为儿子,麦家在自己成为父亲之后,承受了来自儿子的冷漠对待后,开始体会了作为父亲的艰辛与不易,也理解了青春期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痛与孤独。用自己最大的耐心与温暖,帮助孩子走出了困境,也完成了自我和解,从男人成长成一个真正的父亲——正如《何以为父》这本书的翻译作者所说:没有哪个男人天生是好父亲,男人成长为父亲——这归根到底是一次父亲同孩子的相互成全,彼此成就。
《何以为父》一书是美国杰出精神分析师迈克尔·J.戴蒙德长达30余年父子关系研究总结,他坚定地认为,父亲身份对儿子和父亲彼此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父亲会深刻地影响儿子,儿子也会影响父亲。父亲的成长阶段,从妻子怀孕开始,从儿子幼年时期的监护人阶段,到父亲允许儿子独立和成熟,引导儿子进入成年。而随着父亲的年老,父子相互再次走得更近,死亡成为必须接受的现实。他希望这本书能帮助男性好好抚育自己的儿子。
在整个过程中,孩子青春期是父子关系冲突最为激烈,也是双方成长最迅速的阶段。
原先乖巧贴心的孩子,总是喜欢跟父母对着干,我们说东,他往西,只要是我们的意见,他就反对。孩子的“反常”,让父母有些伤心,骂他们成了“白眼狼”。其实,他们何尝不是“受伤的狼”呢?
青春期的孩子既要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又要驾驭汹涌的欲望,而且他们的心智也在转变之中。而男孩在此阶段,更有三重任务要去完成:①整合青春期的所有变化,从而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②进一步与家庭进行分离-个体化,这一次,尤其与父亲进行分离-个体化;③开始学习处理人生的丧失感。
在此期间,父子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小时候在孩子眼中,爸爸就是无敌英雄,老爸无所不能、无所畏惧。心想:长大我一定要像老爸那样。
而在青春期孩子眼中,爸爸变成了狗熊老爸。他不知道最流行的梗是什么,学习辅导跟不上了,体力也严重退化了。
总之,父亲的形象,从身体要精神,都开始从理想化转为矮化了。儿子蓬勃发展的青春期撞上父亲焦虑苦闷的退化期,父子来个男人不认可对方,争斗成了常态。两者的苦闷谁也不谁少一点。。
迈克尔·J.戴蒙德在《何以为父》书中建议父亲们:人到中年,的确需要重新检视自己了。
重新检视,包括好好思索一下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什么对你最重要;客观地审核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从而对自己的下半生有个更好的规划,重新为自己打造一个新的身份。比如,列出一个“想做的事”清单,重新捡起自己的爱好,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等等。
而对待孩子的困扰引发的叛逆,父亲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见招拆招,温情等待。
逆反期的孩子,急于想挣脱家长的怀抱,证明自己,如果家长还想孩子像小时候一样跟自己“一条心”那是不可能的,唯一正确的家教打开方式就是改变家教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试着与孩子交朋友,教育中出现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切不可再用简单粗暴的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那样会适得其反。
最稳妥的处理方式是,等他情绪稳定了,再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跟他讲话。除此之外,忙里偷闲约他出去散步、看电影、逛街,带他去吃他喜欢吃的东西。在与他交流中,站在他的位置,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想法,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对孩子的问题,不再像他小时候那样,当他的“百科全书”,而是适当地表现出无知,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和探索欲。
在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和原生假体的整体性分化,从而形成独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观。如此一来,父亲就成了主要的分离对象。
就父亲来说,他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处理儿子的远离,其主旨是:支持而非破坏孩子的分离需要。
在孩子分化的过程中,需要逐渐的学习做一个大人,比如找到事业的方向,维持亲密的情感关系等,每一个任务都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最讨厌大人的指指点点,更不愿意大人的参与控制。但他们又及其需要他人的支持。这种矛盾的需求,让父亲要学会自我控制。虽然你可能无法去欸的那个孩子具体要做什么,但你作为一个父亲,需要适应“远距离父亲”这个角色——克制自己的评价欲,把直接指导权留给孩子生活中其他年长的男性,如老师,领导或老板。同时,父亲要学会蹲守在旁边,退守外围,作为场边副教练,时刻等待召唤。
总而言之,父亲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传承,一种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何以为父》不仅是一部关于父子关系的书籍,它更是一部关于成长、责任和爱的教育。它告诉我们,父亲的角色不仅仅是提供物质支持,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与孩子建立联系,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这本书鼓励我们反思自己的父亲角色,无论是作为儿子还是作为父亲,我们都有机会学习和成长,以更好地理解和履行这一角色。
正如书中所说:一个父亲若耐受得住自己的贬值,那么他的儿子反而就不需要狂悖逆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