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大讲堂学论语
读《论语》 第十一章 父在观志

读《论语》 第十一章 父在观志

作者: 落叶春秋 | 来源:发表于2020-08-31 12:47 被阅读0次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其:指儿子。父亲在的时候,儿子是不主事的,就是一个家庭里面的大小事情,都是有老子决定的。而世人只要看这个孩子是否有志向,志向是什么就可以了。

        父亲没了,那么儿子就可以主持家庭里面的事情了,这个时候就要看这个年轻人的行为了。如果父亲死了三年,都没有改变其父亲的主事之道,就可以说这个孩子很孝啊。

        一般在古代一个家庭是事情主要是:冠[1]、婚、丧、祭这些事情,包括这些事情需要的开销,还有就是亲戚之间的冠、婚、丧、祭这些事情。以前,总听父亲说,今年的开销很大啊,某某家结婚,我们去了多少钱;某某家孩子上学,我们买了什么东西;某某死了,我们给了多少礼;某某生病,我们买了什么东西去看他......这些事情,都是一个家庭所必须经历的,因为一个家庭难免不和其他家庭是有联系的。而这些联系,很多的时候就是通过这些冠、婚、丧、祭等事情来交往的。这叫:“礼节”。而中国人是向来注重礼节的。所以,当一个孩子结婚成家后,就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而这个新的家庭,就需要面临这些礼节问题。

        《论语》的这句话很简单,但是仅从字面理解这句话是很不科学的。如果父亲的德行是正确的,而且是可行的,那么父亲死后,儿子遵从父亲的德行办事,就没什么可说的,可以称之为:孝。但是,如果父亲的德行是偏离的,甚至是恶行,那么,儿子还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吗?这明显是错误的。如果真这执行的话,那这个孩子的行为不是孝,是迂。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父亲好的德行,我们后辈需要学习和发扬;父亲不能与时俱进的德行,我们就不能照搬,而是需要变通的执行。这样,才叫:孝。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做法,这就是孝子。【2】这是南怀瑾大师在《论语别裁》中的另一番解释。大家更看重哪种解释呢?

        其实无论哪种解释,如果只是单单字面意思解释的话,肯定的不对的。难道父亲是小偷,是贼,死了以后,儿子也要跟着做小偷,做贼吗?明显不是啊。

----------------------------------------------------

[1],冠:即冠礼,成人礼。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2】引自《论语别裁》,南怀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 第十一章 父在观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yu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