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呓语 · 电影
差不多是去年这时,去看了IMAX 3D的《地心引力》(Gravity);在老友L. Chen的推荐下,这次看了同样是以宇宙、航天为题材的《星际穿越》(Interstellar)。《地心引力》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摄影、最佳影片提名,以及第71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对于《星际穿越》———这部上映没多久的影片,我们预测它同样会囊括下一届奥斯卡的多项奖项,更胜前者。影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曾执导的电影有《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盗梦空间》等。之前Chen讲影片中五维空间及虫洞的部分很精彩,但看完后发现有剧情没看懂的地方,联系了老友,才弄明白。
《星际穿越》成了目前前沿科学理论与电影艺术结合得较完美的影片。《地心引力》场面虽震撼,但笔者也能指出影片中违背物理定律之处;《星际穿越》虽有些冗长,但它的制作却颇费心思———剧组请了当代广义相对论研究学者,霍金的好友,基普·索恩来做技术指导。“爱因斯坦—罗森桥”、“ 高维空间”、“ 黑洞边界”、“ 奇点”等等只能在《时间简史》或是加来道雄的普及读物中看到的理论物理知识,已经被好莱坞的想象力以及特效,形象地投影在了屏幕上。我想到了我高中时的晚自习,坐在教室后排的我和同桌,在做题复习之余,常讨论那些有趣的数学或者是物理学话题(比如“费马大定理”、“ 霍金辐射”、“ 庞加莱猜想”、用积分求柱体体积等)。那段时光还真是快乐。
我觉得不管是《地心引力》还是《星际穿越》,功德无量的地方,在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和提升了大众的知识水平。这类大片不仅仅只是说明某个道理(比如贫富差距或环境恶化)、打发时间或是给人视觉震撼,还在于启发观众思考,唤醒我们童年时的好奇心,与作为人类本能之一的求知欲。我们平时工作忙,学习紧,生活琐事极多,是不会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宇宙与生命的。本片就启发了人们对宇宙与多维空间的思考,以及作为三维生物体的人类,是否有能力理解更高维的事物等。如果读者不懂,就会去了解相对论、弦理论等知识,这样一来大众的科学素质就自然提升了。此外,这类电影的价值,还在于把科学和艺术融合了起来。也许这三个多小时对你来说从头到尾一头雾水,但别忘了,“爱”才是影片的主线,才是那背后的神秘力量、最高存在。电影所讨论的问题,不管是科学理论的,还是人文社会的,答案得我们自己去寻觅,好电影不会给我们答案。这又可以联想到东西方传统教育的不同:东方重训导,重尊师重道,所以中国多孝子,重传承;西方重启发,重思想自由,所以西方多批判,重创新。回过头来想想,那些研究宇宙的理论物理学家们,他们一定是孤独的,因为面对广袤深邃的宇宙,除了他们,没人能懂;但他们肯定又是不孤独的,因为只有他们离上帝最近,懂得上帝在想些什么。
2014年11月16日
2018年12月3日修改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0971/529a698e0425ba4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