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乍看这个题目,会一时转不过弯来,过年回家和回故乡有什么不同吗?
的确不同,应该说对很多人来说,即使他们的家就在故乡,很多人的心里可能也未尝明白他们回的是家而不是故乡。
多年来,很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在春节前后集中批判我们的交通运输部门,特别是铁道部门,没有为春运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使是今年开通了网上售票,获得可观好评的同时也同样招致了国人的质骂,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因为不会用电脑,或没有网银等等)。但是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即使国家(铁路部门)投入再多运力和设施,也不可能参照春运最高峰(3亿多)来建设铁路,很简单的道理,即使建成了,这些铁路平时使用效率如何核算,任何一个有思想者都不会不予以考虑。为了春节回家,有的人即使花费上半年多积蓄也在所不惜,购票困难导致连续几年出现了千军万马的返乡摩托大军,甚或更有徒步返乡者,堪称极具中国特色了。因此我们需要从深层次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都非得挤在春节这个当口回家呢?
首先我们必须思考他们为什么非得跋涉千里,背井离乡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这句话的潜台词即是在他们的家乡他们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家乡(多为中西部地区)和所在城市(多为沿海开发地区)相比,缺少更多的社会资源(不是自然资源)因而也缺少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为了生活,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转移。
既然出来了,那么他们为什么又非得年复一年地回去呢?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故乡远离自己的城市,必须回去,而是因为他们的家在故乡,不在他们生活的城市里。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城市里他们很难或根本享受不到和故乡完全同等的待遇,比如孩子教育,比如医疗保险,比如住房政策。因此每每看到新闻有报道:“某某城市放松了暂住证政策,甚至是取消了”、“购房N平米以上可以迁入户口”、“你是我们的新市民”、“来了就是XX人”“授予XX市荣誉市民”等等之类的新闻,我的心里都会阵阵发酸,诚然我们很多的地区确实费心费力推出了很多举措,客观讲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不知道对于这些每年春运都想着回家的人们来说,这是不是本来就应该他们获得的呢,他们和祖辈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我称之为“土著”居民)一样,也在为这个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甚至有很多当地“土著”居民作出的贡献还有巨大,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中的不少文化程度较低者更多承担了“土著” 居民们不愿意或不屑干的苦累脏差险的活计,然而要获得和“土著”同等待遇却如痴人说梦,即使偶有,似乎总也难脱一种被施舍的感觉。
我们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即使在外面的城市生活多年,甚至一二十年,即使可以操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即使对当地风俗习惯了如指掌,即使对当地城市街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耳熟能详甚至超过家乡,即使他们已经在当地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然而在当地他们却始终没有家的感觉,恐怕个中原因难脱上面的分析。世间万物都是相互的,如果一个城市始终不能真正地敞开胸怀包纳你,一直把你当作客人,甚至连客人都不是,而被视为影响其城市发展的不利因子(城市建设费的内涵我一直没有能够明白,希望可以有行家指点),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他们将其所在城市当作自己的家呢。所以即便千山万水,每年春运人流如潮注定难以避免。
然而,我们有一些人,即使在故乡已经没有了形式上的家(举家迁入所在城市),他们当中依然会有很多人设法回去,只是因为故乡还有其他亲人,故乡是自己成长的地方,是能够使自己焦虑浮躁的心灵安宁净化的地方,是能够使你怀着一份虔诚之心去思念去感激去怀想的地方。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回的是故乡,而不是家。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以大家熟知的名人为例。蔡文姬,东汉末年,大才女。《胡笳十八拍》是其被胡人所虏,在匈奴带了12年所作,“无日无夜兮不不思我故土….空断肠兮思愔愔…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今别子兮归故乡。”后来终于有机会归汉,她依然舍弃了两个儿子,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里。冰心周游世界,曾在许多不同的国家不同城市居住,最后定居在北京,可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不知何处是故乡”的放达之人。在她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午夜梦回,才发现“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而她在《我的故乡》中,却把出生七个月后就离开的地方—福建福州当做了自己的故乡,“福州在我的心里,永远是我的故乡,因为它是我的父母之乡” 。三毛一生流浪过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那异国他乡—撒哈拉沙漠又居住了三年,真正体会到流浪的感受,一曲《橄榄树》让更多人体会到她对故乡的思念是多么地焦渴。
曾经看到一则报道,一位老华侨,出生不久就虽父母去了美国,花甲之年回家江西,父母居住的房子早已荡然无存,化作了一片稻田,白发苍苍的老人跪在田埂上痛哭涕泪,临走前捧起地上一抔土仔细包好,放在了随身携带的高级皮包里。故乡,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抹不去的最浓重情结。
诚然,也确实开篇所说,对于家就在故乡的人来说,二者更多的时候是一致了。出门在外,彼此间常常会问一句“你是哪里人?”,而回答有成千上万种,这问题的背后,引发的缺是最深沉的思考,是中国人的故乡观念的根深蒂固。“落叶归根”,“狐死首丘”,“月是故乡明”,传递的是不尽的浓郁乡情。故乡慈母的手中长线,总是缠绕在我们心上,剪不断理还乱;背囊里的那把乡土,依然散发着故土的芬芳。
关联文章 《埂上遐思》
(2012-02-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