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艺术领域里涉及面最广,最具影响力、感染力的一种门类。美学宝库里因为有了音乐而越发丰富。
音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纵观人类历史,远古时代就有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吭唷吭唷派’’的劳动号子。几千年人类文明史,每一阶段都有音乐相伴相随。或歌舞升平,或缓解劳累,或催人奋进,或宣泄悲壮……可以说没有音乐就没有生活!行军时有进行曲;聚会时有狂欢曲;婚礼、生日、殡丧、催眠,都有专用的音乐。我国抗日时期,像【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大量救亡歌曲,曾经产生过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至今还传唱不衰。枪炮是打击侵略者的硬件,音乐则是打击侵略者的软件。南斯拉夫电影[桥]里那一首[啊,朋友],影响了整个世界。
从空间跨度上看,只要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就有音乐涉足其间。每一个国家,有国歌、国徽,还必定有国歌。国歌是民族之魂。再稀少的民族,再偏僻的村落海隅,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俚歌,代代传习,和之者众。近几年来,各地申遗热潮风起云涌,绝大部分都是有关音乐的;以至于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还专辟“原生态”一类。音乐的生命力常常超越时空而源远流长。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把一曲激越动听的[东方红]带到了太空。这就又说明音乐没有国界。在现代生活中,卡拉OK的发明,一时竟让几十亿人为之疯狂,影碟机几乎走进城镇所有的家庭。
当今时代,音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时尚!音乐已融入了人们生活
的所有领域。大凡开会、庆典、过节,一处地方、一个集会、一场宴
会,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哪里有缺少得了音乐的?
就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来看,音乐需要借助其他艺术的,
惟独属于文学的歌词,而且歌词只为音乐而创作。没有音乐,歌词根本无须存在。反过来,其他艺术门类却绝大部分少不了借助音乐。电影、电视、戏剧,没有一部可以不借助音乐能够演绎出完整的艺术效果的。即使是朗诵、话剧,还须背景音乐来烘托。中国戏曲与外国歌剧里面的说白(对话),都是采用节奏清晰、音韵动听、相当于旋律的形式来表演的。与音乐关系最密切的艺术形式莫过于舞蹈了。歌、舞孪生,没有音乐就没有舞蹈。那种和着音乐节奏的曼舞、劲舞,那种按照音乐的感情起伏来表达的舞蹈语言,在舞蹈表演中,通过形体动作演绎得多么和谐,美妙。
文学领域里的诗歌、诗词,就十分明显、突出地借助音乐的元素,如节奏感、平仄音韵感。古文献[诗经]里的风、雅、颂,其实就是集音乐之大成的巨作。古人背书不是“读”,而是“哼”。哪怕是散文,美的语言都讲究平仄起伏,强弱有度,朗朗上口,如同歌唱。一篇散文如果读起来处处拗口,没有乐感,必然索然无味。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音乐才是最感情化的。
即便是绘画、雕刻,高超的画家善于在作品里让观赏者读出那种
或幽静或喧闹的意境,感受到风声雨声跃然纸上。
……
笔者想把音乐比喻为艺术领域里的妙龄少女。她很美,很温柔,很有亲和力,一出生就可爱,人见人爱,永远可爱,无人不想追求。美学大家庭有了这位天使,家园更加光彩照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