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核心观点:一些美食家眼中不那么重要的“其他因素”,对味道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味道从来都不是食物本身的特性,而是大脑解读出来的,是一种多重感官带来的综合体验。
认可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更加理解,为什么美食鉴赏,需要做感官训练,其实就是要锻炼大脑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比如品尝咖啡,不仅要体会酸、苦、咸这些基本味觉和它们的变化,还要感受鼻后嗅觉中的香气,感受口腔触觉中的重量感等等。我们也会更加理解,吃喝讲究器物和环境,其实没有那么玄妙,能更好地留住香气的茶杯,确实会让茶更好喝。我们还可以用这些小技巧,让自己更好地享受美味。书里提到,喝红酒可以用黑色杯子,配上红色的光线,就会觉得它更甜。
作者说,未来,在餐厅吃饭,可能会变得像去剧院看戏一样,一桌菜,就是瓦格纳说的整体艺术,照顾到你各个方面的感受。我倒觉得,很多成熟的菜系,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了。比如苏州菜,一桌饭,就像一台大戏。大幕拉开,八只冷盆,成双成对,图个吉利。冷盆当然可吃,可重点还是色彩和形状,红黄蓝白,色彩斑斓。接下来是热炒,热炒之后是甜食,甜食的后面是大菜,大菜的后面是点心,最后以一盆大汤作为总结。荤素搭配,甜咸相间。整场戏,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由浅入深,层层铺开,让人欲罢不能。
美味,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体验。
这本书里还聊到了吃播、吃饭社交等等话题,感兴趣的话,也推荐你读读这本书。看完这本书,我有一种感觉,美味,在一个极致上,可以花样翻新,无限丰富,在另一个维度上,也可以很简单。因为调动我们的五感和情绪去体验美食,并不一定要豪华盛大。在你用心吃饭,用心感受的时候,一种叫美的东西,就会悄然降临在你的餐桌。一粥一饭,也能胜过燕鲍翅参。
就像一位美食家说的:餐桌上的乐趣属于任何时代、任何年龄、任何国家以及任何一天,跟我们所有的快乐相伴而行,但比它们都更长久,并会在其他的快乐弃我们而去的时候,留下来安慰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