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常伴
小的时候有人说我是个闷葫芦,平时总是抱着个书看,而且还不总重样。我笑笑说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书籍,多看看好,丰富知识库啊。
同学拍拍脑袋,不解的走了。
这几乎就是我在的幼儿园生活了。外婆说我和书有一种很奇妙的渊源,从我认字起很多文字故事看一遍便能一字不拉的记下来。外公对此自然也是高兴的。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有个露台无疑是幸福的。更浪漫的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不舍与依恋,这体现在外公在露台种菜上。不仅如此,他也经常坐在瓜棚下教我念诗。立于荼绵的室外小院,望着亭瞳的光辉散在瓦片式的屋顶和外公的太师椅上,以及那白露未晞。
后来,闲时立黄昏,笑问粥可温,宁静的小天地里书香弥漫,万金不换。
小学的时候学校有一个图书馆,不过那不对一年级的小朋友开放。大抵是因为每个班级有专门的小朋友图书且有些书目我们还看不懂吧。为了能混进图书馆我也是煞费苦心啊,我不但要找到四年级的隔壁姐姐帮我带书,而且还要在管理员不在的时候溜进去偷看。更令人疲倦的是要从一楼爬到五楼,这漫长的爬楼动作对于一年级的的我简直是一种煎熬啊。好在这也为了我以后的体育打下了不错的基础。那时候,对于没有什么朋友的我来说诗是很令我着迷的,喜欢落叶满长安时对的忆念想忘。体会着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也同情我寄人间雪满头的沧桑。
二年级终于可以正式的上五楼了,那时候的阅读主要还在诗的范围内,也开始接触一些文言文了。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敏感,看文言文几乎不需要翻译。哪怕有些偏难词语的具体意思一知半解,在字典的帮助下也可以消除疑惑。三年级的时候,文言文大多已得心应手。后来又喜欢上了历史和纪实文学,也曾故作深沉的模仿。虽然那仿出来的文看着生疏,但总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其实有时候这种爱好也会带来烦恼,就是很少能找到一个真正志同道合的人。转学后我依稀记得周围的女生都不太喜欢诗书类的东西,男生大抵是有些惧怕吧,除少数关系不错的其他均无大多交流。也许是班主任看出了我的窘困,她推荐我去参加校作文大赛,我自然是成功的获得了奖项,也顺利的被校园文学社邀请参加。
那里的环境是我所爱的。文学社建立与校园一处风景秀丽之地。一块略有年代感的石头旁处花草丛生、绿意盎然,出头的红杏给这面墙带来了一丝景趣。春色满园关不住,亦或是凉叶萧萧散雨声,大抵有些像我儿时的小院吧。有时候我也会在这坐着发会儿呆,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总之我很喜欢这片景。而文学社则是拥有古朴厚实的外观,宽敞通透的室内空间,架空起来的图书层下是一片小天地,微黄的灯光和柔软的沙发相得益彰。有时候社里的老师还会贴心的送上几杯茶水饮品,且经常放上治愈人心的纯音乐。这里充满了文艺情怀,一有时间我便会来此阅读,也常与老师们交谈进来的读书心得。有一位男老师对历史的见解很独到,也是我最喜欢去交谈的老师。另一位女老师则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喜欢与她谈那相似的过往,思绪也常常飘散在文学的天地里。那段时间我很快乐,也遇到了一批很有见识的社友。很可惜的是一年后就毕业了。走的时候我也像历届的学长学姐一样为之写了几篇书评放在了一些书中,也标注解释了一些相对晦涩的词语。希望我们的思想可以为后续到此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阅读上的帮助。老师说过,我们的交谈是具有巨大包容性的,也是极具有创新意义的。想想,还挺符合深圳的人文精神。
初中那会没有太多时间阅读,基本是在课间。可班主任希望我们一心一意的学习,便暂时“剥夺”了我们看书的权利。但那时候恰巧学校的图书馆开放,一到课间同学便三五成群的往馆里走,我也多次借阅自己喜欢的书。依稀记得有一次在班里看科幻被有心之人告了一状,好在本人反应快才避开了收书之祸。现在想想那段时光天天背着躲着爱打小报告的人看书,还真是刺激呢。当然,与我一样爱书的朋友也是不少,一起互换书籍、交谈看法,自然是身心愉悦的。可惜图书馆不对初二的学子开放。但一到放假我也会时常选择去图书馆待一待,弥补一下一个学期未满足的读书瘾。偶尔也会随便和周围的人唠嗑两句,交谈几句读书心德。喜欢每日诗书相伴的温馨,晚上轻闭双眸,山海入梦。
想成为语文教师,传播那些陶醉过我情操的诗书文化。虽然曾经也因为一定的孤独而动摇,但终究选择了一直走下去,无怨无悔。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愿以后的日子美景诗书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