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5413/82b2a1aa4c2c84db.jpg)
人,为什么很难改变?
因为改变往往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学习区之中,有一些难以掌控的东西,让人既有恐慌,又能强迫自己超越极限。
你有你的计划,但世界却另有计划。人们喜欢探索,喜欢冒险,但没人喜欢被爆锤。
很多人走出“舒适区”之后,来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恐慌区”,所以他们一下被锤爆了,立即陷入了“习得性无助”之中。
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甚至是在年轻的时候,走出“舒适区”没有得到指点、没有得到支援和鼓励,那他的冒险精神就会萎靡。
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教练。他先指导你加强训练,然后帮你报名参加一些初级竞赛,让你积累经验,习惯比赛。接着继续鼓励和支持你走出“舒适区”,在你成功的时候继续引导你,在你失败的时候,帮你纠正错误的习惯、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心态,然后帮你重新把基础打牢。
就像年轻的泰森遇到他的拳击教练达马托。
这是一个天才遇到一个天才教练的故事,也是一个天才教练在短时间内把一个年轻天才送上拳击顶峰的故事。
虽然后面的故事依然很精彩,但辉煌并没有延续太久。因为达马托很快就去世了,此后,年轻的泰森再也没有遇到适合他的教练,当他挥霍完自己的才华之后,就黯然退出拳击台。
或许,每个人都曾是一个有待开发和指导的天才,但我们终其一生,我们既不会像泰森一样,遇到达马托这样的教练,也没有像韩信遇到萧何那样的伯乐。
大部分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得靠自己一路摸索、一路摸爬滚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擂台。然后在擂台赛经历拳来脚往的“学习区”。
胜,则香车美酒美女;败,则工地搬砖或者街头骑手。
既然遇不到,那就自己创造。
改变难,就是因为我们总是把走出“舒适区”跟痛苦关联在一起,高估了困难带来的痛苦,低估了收获带来的喜悦和获得感。
或许,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这种“巅峰体验”,因为中国式父母最喜欢最擅长的就是打击式教育,导致无数国人早早就丧失了探索和冒险的冲动,丧失了创新创造的乐趣。
就好比手工耿的母亲,儿子的发明给几千万国人带来了欢乐,在她眼中的儿子还是不务正业,不如进厂找个稳定工。
为什么呢?
因为她不理解时代的发展,又经历过时代的苦难,这些经历扼杀了她的想象力。
不过,我们也差不多,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破事,让自己不敢走出“舒适区”,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死宅,打游戏。
还安慰自己,活着就挺好。
是挺好,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更好,只是我们拒绝改变而已。
生命中,我们需要“小确幸”的鼓励,更需要“小碎步”的改变。
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