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常说:要走出心理舒适区,它究竟是什么呢?
也许你会说:不就是舒适的环境,安逸的工作,自己不想面对挑战,也就是处在心理舒适区了。
但其实这是对心理舒适区的一个误解,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在监狱里几乎耗尽了一生的光阴,出来后差点精神崩溃,甚至选择自杀,监狱虽然不舒服,却是老布的心理舒适区。
有时候,人们即使处于痛苦,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熟悉它。
一朋友小孩说放假期间她很焦虑,我问:“为啥呀?”她说:”上课时还能看到大家在卷些什么,现在看不到,心理更没底了。“ 你瞧,在她心里,“应对内卷”成了她的舒适区。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舒适区”也可以称为“安全区”,它是人在生存环境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存在能够给人带来安全感。
内心的舒适区也一样,在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为人处事经验,应对压力的方式方法等等,一旦固定很难改变。
但生活中的变化是常有的,外在的舒适区往往是被打破的,心里的舒适区只能是自己突破的。
现在对这个城市熟悉了很多,工作、生活适应了很多,虽然经常吐槽,但是每天的路线、模式都是固定的,很明显,在新环境里我又找到了新的舒适区。
心里的舒适区突破的非常慢,还是沿用着以前的交友方式、为人处事方式,很明显以前的方式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多少还有点任性和我行我素。直到真正吃亏了,认为需要改变了才会想办法去扭转。
我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当我一个人站在这个城市里,发现无人依靠时,我的各种应激、抗压、面对问题的能力都会高一个层次,也更敢于、更愿意去突破自己,去尝试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所以当在外的舒适区被改变时,也是有利于内在舒适圈的突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