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思录》就像暗夜星辰,偶尔会在某次演讲、某本典籍,或者某张信札里闪耀一下它的光芒”。这是《沉思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序言中的一句话,我想也是对于马可奥勒留笔下《沉思录》一个最好的评论啦,于是记得当那时候在去往北京的高铁上的时候,我便兴致冲冲的将这样一句话更新在了自己久未更新的微信朋友圈了。
不得不说,《沉思录》是一本伟大的著作,虽然书中有很多关于上帝的言论,但是鉴于我们每个人也不知道究竟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唯物主义者也没有必要去对其这一点进行批判了。《沉思录》中沉思的语句,来自最平凡不过的生活,来自于站在顶层社会的人类代表对于生活的思考,睿智异常,传递着一种再高尚不过的生活观,再不能够更乐观的态度。可以说,它是理想国的基础,是构建一个共产主义大同社会目标下每个公民应该去学习、去标榜的思想观与行为观。
不过,在给予其很高的评价和赞誉的同时,我在思索阶级的高度问题以及其与中国古老哲学的异曲同工之妙。
从阶级的高度来说,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马可奥勒留,一位强国的帝王,虽然处于末期,但是“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由于站在的是帝王的角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其也必然导致出发点和想法的不同。于是,得出这样一个怀疑,这样的思想,对于普通的读者,大众来说,是否适合。书中,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简朴生活、远离奢侈”,再简朴的生活,对于一个帝王至于一个贫苦的百姓,也是在奢侈不过,哪怕是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个中产阶级呢?“生活要顺从自然,为人要端庄严肃而不矫揉造作;要认真对待朋友的利益,要学会宽容那些无知及思想浅薄之人”,对于一个帝王,我想其出发的思想和对待的人群,应该是身边的大臣吧。“伴君如伴虎”,对于一个帝王,他的身边真正的拥有朋友吗?韦小宝再怎么说是康熙的朋友,卫青再怎么说是汉武大帝的朋友,还不最终落得个“杀驴卸磨”的命运,朋友何在?等等,有些我想,从所处社会地位的角度来说,往往这样的沉思下的思考,于生活不适合当今的年轻人,尤其是作为社会大部分群体的中产阶级;如果已经完成了马斯洛需求理论低级的需求追求,追求高阶的晋级,亦或者作为一种心灵平静、修身养性的良方的话,《沉思录》不妨可称为一剂良药,这也许也是某家出版社宣传的那样,《沉思录》是温家宝枕边之书的缘故吧!
从中国古老哲学的角度来说,读这本书,我喜欢的环境是一种静静的环境,也是自己一个人听着音乐,坐在高铁上时常读得一本书。说这些自己读此书的情景,是因为,这样一本书似乎更是贴近于宇宙、贴近于大自然的智慧,因为,高铁上的自己,最大的享受就是望着车窗外飞驰的风景,思考思考再思考。说中国古老的哲学,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翻看这本书的原因,因为,作为年轻人的我,似乎对于《老子》、《庄子》、《易经》等等有着不一般的情怀。《沉思录》、高铁上的我、古老的中国哲学,三者目前从这个角度来说,都在我的牵扯下,以我为中心了。再说,我站在这个角度上的感受,《易经》哲学目前对于我来说,最习惯的也最熟知的是“九龙”哲学,也一直是我在错综的环境中,一直理顺自己思想和进步的最基本的思维;《老子》哲学,是自己跑步中经常意欲以一种融进自然,吸收大自然灵气的原始动力;而《沉思录》,在读的过程中,会于一个中国人-东方人,有意识的为之和本身就蕴含着的中国古老哲学进行融合贯通,也确实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懂得谦虚和勇敢”、“行不为恶,思无邪念”、“读书要严谨,不可浅尝辄止;对于夸夸其谈之人不可以轻信”、“坚持自由的意志,时刻保持理性”、“敬爱家人,热爱真理,拥护正义”等等,简单的文字,透漏着的是三者共同追求的一个高度。
最后,浅薄的随感中,记下《沉思录》中一段对于生命、当下、未来思考的。
即使你能够享受三千年的生命,且可以在亿万年之内多次重来,那也请谨记:你当下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再拥有。生命不论长短,其结果都一样。因为到那高霞的时光对于所有人都一样,所以我们失去的也似乎只是当下的一瞬间,但是逝去的生命却是各不相同。一个人既无法失去过去,也无法错过未来;对于本来就不属于他的东西,又何谈失去呢?
以下两点,请牢记于心:一、永恒的万物都是形体相似且循环往复的,在未来数百年甚或永恒里,一个人能否见证相同的事实其实都是毫无差别的;二、一个人的生命不论长短,他所失去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因为一个人可以被剥夺的只有当下的时光,如果当下是一个人所唯一拥有的,那也是他唯一可以失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