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讲,抛去120帧和4K,这部电影本身并不具有什么话题性。
它只是描述了一个驻伊拉克的美国士兵,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拍到与敌人激战的画面,这段视频在美国报道,于是这个士兵火了。
他和他所在的班被邀请回到美国,以“英雄”的形象参加了一场橄榄球赛的中场演出。表演结束之后,他们又回到了伊拉克。
所以你看,一场秀,完全没什么可说的。但这么一场简简单单的中场故事,被李安导成了战事。他的镜头没有放在伊拉克的战场上,也没去挖掘战场上人性的扭曲以及那些支离破碎的躯体究竟存不存在什么意义。
他就是简单地导了一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摄像机完全对着比利的眼睛,讲述的也完全是比利的内心战场。
可能李安本来就不想把这个故事上升到什么高度上,或者他本身就是想讲一个故事。
这是这场电影不会被理解的失败和巨大的成功。
豆瓣上很多人说这是一个比较失败的电影,因为它对战争的思考很是倒退,完全没有那种血淋淋的写实感,没讲述战争的深刻内涵,也没上升到什么人性的高度上。
但我想,李安根本也没有选择导一部“高逼格”的电影,在选择突破现有技术,尝试120帧、4K之外,李安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而已。
一个真实的,所以才血淋淋的故事而已。
他的镜头对着的不是战场和人心,而是生活本身,在这场中场秀的短暂演出上,李安导出了一场生活的秀。在这场秀上,死亡,政治,商业利益,爱情,家庭冲突粉墨登场,造就了一场可以嘲笑,可以悲伤,可以反思,唯独没有战争意义的中场表演。
一场不断被消费的中场表演。
当死亡的悲痛和政治的手段碰在一起时,比利和他的同伴们只能对着铁丝网一样的分割线,在那些绚烂的烟花和色彩里,守住内心呼啸而过的空荡感。
他们被分隔了,他们只是个士兵,却被冠以英雄的名义,他们以为自己是个受欢迎的英雄,其实不过是个跳梁的小丑。
他们只是那场盛大欢聚里的工具。那场欢聚中人群里的消遣。
于是虽然是“英雄”,比利却要把人生最痛苦的那一天,当成荣光来讲述。虽然是“英雄”,冠以的标签却是杀人,同性恋。虽然有人愿意讲述他们这些英雄,甚至在讲述战争和牺牲还会眼含泪光,但是就像一场讽刺的闹剧一样,从头至尾不过是一场利益的终点。
比利的内心一定吓了一跳,因为他只是个19岁的少年,他经历过战争,杀人,亲眼看着敌人死在他的面前。但那些都是本能,为了活着,没什么时间去有想法。
直到这场中场表演,他感觉到了那种被排除在外的无力感,对生活和人群不解的无力感。于是他被这场秀消耗了,他的炽热被生活本身耗尽了。
虽然,这个过程中间出现过光。
一个很懂他,让他觉得心心相惜的性感女孩,有着高情商的睿智和可以让他摆脱处男的曼妙身姿。
她的出现就那么善解人意,带着圣母的光环,她把生活中所有的肮脏都隐藏了,带着博爱和理解去温暖比利内心的无力感。
比利觉得她是那么理解他,又懂得他。短短相见的几秒钟里,比利就感觉被这个世界和解了,他被拥抱了。
当然,这又是一个讽刺的结局,一个过程中出现的短暂的光而已。这段注定无疾而终的恋情和比利的家庭一样。好像爱他,懂他,为他感到骄傲。
其实那些骄傲,真的太可笑。他们因为比利拿的那枚勋章而骄傲,而不是比利这个人。他们对比利的安危忧心忡忡,反复祈祷,可还是毫不留情地送比利回到战场。
因为你是个受过勋章的士兵,你不得不回到伊拉克。
我不理解这其中的关系,所以当那个女孩前一秒说出:“哪怕只有一分钟,我也要和你待在一起”后就毫不留情地提醒比利:“你该回到伊拉克,你是个受过勋章的士兵”时我很茫然和心酸。
感觉那一刻,比利真的被这个真实又操蛋的世界隔离了。
整个电影,只有比利的姐姐一直在恳求比利能做个假的证明,留在美国,离开战场。在比利最终决定返回战场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比利说:“我一直希望能让你为我感到骄傲”。他姐姐说:“你知道,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
那个时候比利是懂得,他姐姐为他骄傲的原因不是因为勋章,而是他这个人。
很多人评论说:“那个女孩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她的话比利才决定回伊拉克的。”对于这句话,我只能赞同一半。
比利和他的同伴参加了这场中场秀,发现其实他们已经无法回到这个真实的现实里,这里太血淋淋,虽然没有枪林弹雨和死亡,可是他们已经融不进来,他们只能回去。
伊拉克,其实是最安全的栖息地,没有混乱和繁杂,只需要考虑迎接死或者努力遵循本能地生。简单又非常简单。
比利对这个真实的世界存在的最后一丝幻想被女孩破灭了,所以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回到那个安全又简单的战场上。
这场中场故事才是一场战争,而战争本身,其实简单的要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