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非常有幸,在我四年前的书友群分享了有关人寿保险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我讲的内容是从国际标准普尔家庭财富规划四象限说开去。
其实我这代人特别傻,绝无财商,因为从小也没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能够吃饱穿暖有书读,父母已经尽责了。没有理财概念,也没有财理。
大约到2000年之后,收入大幅增长,有了盈余。那时秉承父母的理念,余钱存入银行,安全保值还有利息。于是每年到不同的银行开个户,以为那就是“鸡蛋分开放”了。好傻。后来慢慢知道除了存银行,还可以把钱投资到股票、基金、黄金、外汇、期货、房产、古董字画等等方面,以期取得高额收益。与此同时,保险也进入人们视野,但对于保险的真正了解,却是最少的。
虽然最初也投几份保险,但对于厚厚的合同,通常几十页,我根本没有兴趣去读通它,只觉它们不是坏事,我每年也有能力缴付那些保费。此外我听业务员讲的时候似懂非懂,也不知道从何问起。
其实我无意识的行为,倒是正确地做到了“分散资产”。有储蓄“日常开销”,有“健康保障”,有点“股票基金”,还有点“退休年金”。颇有些无心插柳的意思。
直到成为保险代理人,才对家庭标普配置图(四象限图)真正理解了。它的确是贯穿一生必须做的规划。绝非有一搭没一搭的安排。
每个人理财都有自己的偏好,这与经验和个性相关。意气风发的时候,买来彼得林奇的书,也拉蜡烛图看,结果还是亏损。没办法,一般人无法突破人性。前些日子,我读到瑞达里奥的《债务危机》里面有这样一句:“人类的天性就是随大流,并且会过分依赖近期的经验。人们往往推断近期的良好形势会延续下去。”
这大约只有活过一定岁数的人才会有的感悟。作者七十多岁,在过往的岁月里,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加上前一百年的经济危机产生及逐渐恢复后的资料与数据研究。在足够长的时段来看待经济/债务增长至泡沫破裂,所以他的论点论据足够令人信服。因而从侧面也印证了我们在自己家庭资产规划中需要考虑到的完整性、安全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年轻人往往更多地只相信自己,会过于自信。中国商业人寿保险这个金融工具真正进入大众生活不过是短短的三十年。一个高度专业的契约型产品(射幸性)又是以极其粗放的形式开始它的市场进程,普通老百姓或客户因无法正确理解而误读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恰是二、四象限的保障功能是普通家庭抵御疾病和养老准备的不二选择,可称为刚需。
当人们到银行去购买理财产品(第三象限)的时候,通常被要求做一个风险承受力的测试,大意为你能承受多少比例的本金损失,依次分成五个风险级别。这就是人们的风险偏好,决定了他们在标普四个象限中的投入规划。我们也曾经做过“大富翁”的游戏,模拟人生各阶段的投资发展方向。在足够长的年限中,能给我们不少启发性的思考,即,你想过怎样的生活,取决于你当下及未来的各种财务安排与规划。某一项或几项投资在某些年份回报超过预期,可能是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或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碰上了风口,也有运气成分。但肯定不会一直这样。
这时不在一个篮子里的金融工具就要起这样的作用——将已经得到的收益牢牢锁定,直至穿越整个经济周期。这不仅仅考验聪明,还有智慧。《资治通鉴》里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正如我们所说的“创富容易守富难。”中国人说富不过三代,也是这个道理。恰当应用金融工具,比如年金保险,可有效对治人性的弱点。即抑制一些贪婪和过分依赖近期的经验,以防凭实力赚到的钱若干年以后又凭实力亏损回去。所以持久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在这点上,我们不得不学一学全球最盈利的保险公司(没有之一)——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创始人——沃伦巴菲特先生的理念:保险能帮助你管住现在的钱,挣到将来的钱,保证你一辈子都有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