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一声闷响,包包又掉地上了。这样的剧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有时一天好几次。上面的情况是一女同事每天都把包挂在办公桌屏风的边缘上,由于过道窄,稍微不注意或者身子大就碰到了,我就中招了两次。对于把人家包包撞到地上的事情,一般我们都深怀愧疚,怪自己不小心把人家的包撞坏了、弄脏了。如果这种事情不是几乎天天发生,或者不是几乎发生在每个人身上,那么它并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地方,但是如果有这么高频次、持续性,那么这个里面一定就有问题。
那么,问题是什么呢?
其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栗子,比如地铁上,一个人坐了个座位,然后还把行李背包购物袋放到了旁边的座位上、在拥挤的地铁上,往往在车厢中间还能容下乘客的时候,车门出入口已经挤得水泄不通、在电影院看电影,前排的观众上蹿下跳,叽叽喳喳、在城中村中,大家随手扔垃圾,夜市罢市后,满地狼藉,脏乱不已。这些现象背后,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亦或人的本性么?
我觉得,大多数此类问题的出现,都是出于太过"以自我为中心",我怎么坐地铁管你毛线事,反正我出钱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电影看的我兴奋了,我就是要当场表达我的欣喜和观点;我住在这里,我交物业费了,我随手一扔多方便啊,反正有人替我打扫。如果处处想到并做到"与人以便",会怎么样呢?
在制造业,有一种生成方式叫精益生产,其中生产环节的一个理念就是:不生产次品,不流出次品。意思就是不给下道工序的人员增加额外负担,每道工序专注自己的事情并做到极致。撇开这种方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谈,从人文角度,这也是一种"与人以便"。如果抱着"与人以便"的想法,那位同事将自己的包包放到办公桌上,虽然办公环境拥挤了那么点,但是对过道行人来说,过这个过道至少没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也就不会出现撞包后的内疚感了。如果一个社区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以便",那么可能扔垃圾没那么方便,商家推广没那么方便,但是对整个社区的环境确实质的改善,住的也舒心温馨了。
在产品的设计上,有一种方法:将自己假设成该产品的使用者,然后不断的挑毛病、找茬。专业的术语就是:换位思考。挤地铁时,经常听到有人叫唤"往里边走一点,里面还那么空",如果此时我卡住了通往车厢中间位置的通道,把自己想象成非常赶时间、迫切希望挤上这趟地铁的乘客,那么此时他该是多么的愤懑郁闷,"那个SB就是要堵通道,明显中间还有那么多地儿"。换位思考,是与人以便的第一步,这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如果本身没有意识到问题,那么更不可能去解决了。
意识到问题,就足够了吗?当然还不够,生活中,我经常遇到某些人说,我明知道这样怎么怎么不好,但是我就是改不了。这个"改不了"的范围太大,这里,仅指在与人以便问题上已经懂得换位思考了,但是却改变不了的人群,这是个牵涉到心理学等比较复杂知识的命题了,说说我的愚见吧,我觉得做人要心胸宽广,有敬畏心。宽广的胸襟,才能不至于明知故犯,不至于为了一点小利小便而为难他人,不至于为了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心生抑郁。敬畏他人,敬畏自然,才能更好的体会平等,远离自我为中心。
最后,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知易行难,有了上述的两点的基础,还需要付以实践。毛主席评价雷锋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产品妹子,有一次我跟她说,你的原型和文档每次都写得这么详细,可能会比较浪费时间哦,有些重复性的东西,可以选择性的省略。但是事后想想,如果是一些重复性的内容,把先前的文档或者原型再拷一份过来,其实也并没有增加多大的工作量,但是却节省了不少的沟通成本,一次交付出去的东西,至少是一个非常详细完整的版本,这样综合下来,节省的时间可能更多。这种与人以便的工作习惯,我想总有一天会带来收获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