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割据时期,偏安东南一隅的会稽郡东部出了一位仁德之士,因为他的义行,一个县城得以建置,经其管理,百姓安居乐业,四方“闻者来归”;风风雨雨一千多年,这个小县城逐渐发展,并在1987年撤县建市,成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成为“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之一。
这个县城就是瑞安市,而这位仁德之士就是蔡敬则。作为瑞安建置的创始人,蔡敬则拥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蔡氏后人分布广
1
寻访一位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人物遗踪和遗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者从市志办了解到,在上望建有一座蔡敬则的纪念馆。日前,记者来到位于上望蔡宅村中心路的蔡敬则纪念馆,纪念馆的外表,像是一座宗教建筑,通体红色,两侧高高翘起的两层屋檐,在周围民居中显得分外惹眼。
在十大名人纪念馆中,蔡敬则纪念馆规模相对较大。纪念馆雕梁画栋、色泽艳丽,有一种超俗的美感。从右侧开启的一道边门进入纪念馆,视野顿觉开阔,纪念馆上下两层,前后两进,第一进和第二进都有宽阔的天井连通。上得二楼,是一个类似戏台的亭阁,两侧回廊,通向底部是祭祀桌,供着蔡氏祖先的灵位牌。在周围墙壁,记者发现,这里祭祀的先祖不仅有蔡敬则,还有蔡邕、蔡幼学、蔡雄等古今各地的蔡姓名人。
陪同记者采访的蔡宅村村民蔡桂林告诉记者,蔡姓是西周姬姓后裔,最早的祖先是武王姬发的兄弟叔度。蔡敬则是叔度的第五十一代孙,祖籍河南上蔡,原住瑞安锦湖里,后裔迁居至瑞安各地,其中有莘塍、海安等地。蔡宅村是蔡氏最大的聚居地,目前约有5000多人。2000年左右,蔡氏族人捐资修建蔡敬则纪念馆,占地约2亩,花了将近200万元。如今每年清明前后或正月,都有族人赶往这里祭拜祖先。
然而,记者翻看《瑞安市志》和《瑞安十大名人传略》时发现,书上的记载与蔡桂林的说法有出入。据《瑞安十大名人传略》记载,蔡敬则是瑞安土著,而非原籍河南上蔡。瑞安蔡姓都是蔡敬则后代的说法也值得考量。据《瑞安市志》记载,瑞安原先蔡氏有5支,分布于原县城北郊、上望蔡宅、莘塍、塘下南山和荆谷乡等地。位于县城北郊的蔡姓庄园东汉时就有,随蔡敬则迁邵公屿(县城东部);上望蔡宅,始迁祖于宋皇祐年间(1409—1054),由福建长溪迁县城第二巷,元至正年间再迁往此地;莘塍,先世于宋初自平阳旸岙迁入,后裔迁居下堡;塘下南山,由河南迁往福建,再迁到平阳,后转迁瑞安,而后分居各地;而荆谷等小部分支具体从何处迁来没有记载。
建置创始设瑞安
据史料记载,蔡敬则,字文庄,生于东汉元嘉元年辛卯(151),卒于三国东吴黄武元年壬寅(222),一生历经东汉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及三国东吴等朝,经历波折,颇多建树,最突出的莫过于在瑞安建置。
蔡桂林说,小时候,蔡敬则就显现过人天赋和资质,贤能出众,负有气节,在乡里非常有名。汉灵帝光和中(约公元181年),会稽郡太守根据汉朝“察举”之制,选拔官吏,推荐他为“孝廉”,授官南阳令(河南省南阳市)。
东汉晚期,以外戚为首的士大夫集团,与以曹节为首的宦官集团政权斗争十分严重,在汉灵帝时期,宦官集团最终掌控朝政。宦官专权、朝政腐朽,从建宁元年(168),到中平元年(184)的10多年时间内,各地起义连年不断,见于史籍记载的农民起义就不下10多起。在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还爆发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腐败的社会现实,令蔡敬则非常失望,他上任后不久,并弃官归于故里。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秋,瑞安遭遇恶劣气候,先遇大旱,又遭大水。蔡敬则先领百姓引集云山马岙潭的水一起抗旱,后又率民奋力抗击洪水。灾难过后,他便未雨绸缪,亲自浚河渠、兴水利,以防水患。面对随之而来的瘟疫、饥荒,他又挺身而出,先是发放药品治病救人、对抗瘟疫;又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渡过难关。
东汉建安中,约十二年丁亥(207),福建东平(今建瓯)发生“闽越寇乱”,流民造反,抄掠财物。蔡敬则奉命朝廷,协同各部,率义兵前往平叛,在东平之战中,蔡敬则指挥有方,迅速攻破流寇阵营,不久寇遁乱平,当地恢复安宁,百姓赖以为安。因战功卓著,朝廷授官蔡敬则为会稽部东部都尉,镇守永宁都尉:永宁县的管辖区就是今温州地区之范围,包括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文成、洞头、苍南各县(市)。这是瑞安有建置的最早记载。都尉是武职,辅佐郡守,掌一郡军事之长官。任上,蔡敬则将“都尉衙署”创立于瑞安县内的邵公屿(原瑞安县治所旧址)。他治军号令明肃,境内百姓安居,为避乱离散逃往他乡的难民,陆续回乡务农,同时四方“闻者来归”,使今增加当地人口及赋税,治绩显著,朝廷以功论赏,晋爵蔡敬则为“安乡侯”。及至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朝廷析永宁县大罗山(泉山)南境置罗阳县,属会稽郡,设县治于北湖鲁岙(西岙、河埭桥一带),为瑞安正式建县之始。
英勇“搏虎”传孝义
在蔡敬则纪念馆的墙壁上,有4块石碑,写着“蔡敬则审虎记”字样。蔡桂林告诉记者,这是民间流传甚广的关于蔡敬则的故事。记者仔细阅读碑上的文字,特将故事记录如下:
古时候,周岙有一座高岭山,山的北首龙盘窠山的山岙,有大老虎频繁出没,村民非常害怕。龙盘窠山有这样一户人家,母亲瞎了眼,儿子勤劳朴实,上山打猎砍柴供养母亲,虽然贫穷,但是母子俩相依为命、非常快乐。有一天,儿子上山砍柴,竟被老虎所害。老妇人听说噩耗,悲痛欲绝。她知道凭自己力量,根本没办法除掉老虎,于是跑到署衙状告老虎伤人,请求捕捉。蔡敬则接案后,十分震惊,差人准备刀、棍、绳索等工具,到山里捕捉老虎。出发在即,一名年长的衙役站出来说,老虎在民间也称山虫,由山皇爷管理,我们不妨先求告山皇爷,出面协助我们除掉它。众人一致赞成,当即摆设香案,上香跪拜告求山皇爷。是日,老虎没有再出现。
第二天,蔡敬则如往常一样升堂办案。忽然,公堂之上一只大老虎在来回走步,众人非常害怕,不敢靠近,蔡敬则岿然不动稳坐堂上。大老虎流着眼泪,并没有伤人举动。蔡敬则顿时明白,喝问道:“畜生,是你伤人吗?”老虎频频点头。蔡敬则心想:“老虎如此举动,现在若让人捕捉,恐怕会伤及无辜。”于是转而说道:“老虎你听着,你吃掉的是一位孝子,她母亲是位瞎了眼的老妇人。你既有悔改之意,我且饶你不死。回去之后,你要将这位老妇人当成自己母亲赡养,每日捕捉山鸡、兔子等猎物孝敬她,直到老妇人百年之后,这样才能免了你的罪孽。”老虎再次频频点头,一跃出了公堂。
此后,老虎每日捕捉猎物送到老妇人门口,放下就走。老妇人非常吃惊,蔡敬则特地差人告知原委,令其心安。几年后的一天,老虎再次来到公堂,跪在地上,双目流泪,蔡敬则料想肯定是老妇人已去世,一问,果然如此。于是安慰它说:“你已尽了孝道,今后不许再伤人,快回去吧。”不料,老虎听后更加伤心,长跪不起。忽然间,它一头撞向石阶,气绝而亡。蔡敬则感动于它的一片孝心,用木棺装其尸体,葬于周岙蔡公祠南侧。
这个孝感动天的故事,当然是民间的美好传说,不过,蔡敬则晚年确实有过为瑞安百姓除虎患、保平安的善举。根据《瑞安十大名人传略》记载,三国鼎足分治之后,江东尽为东吴属地。蔡敬则再次弃职纵兵,解甲归农于故里。当时的集云山之麓,经常有暴虎出没,甚至白昼伤人,60多岁的蔡敬则亲自率兵丁捕杀虎患,为民除害,百姓称颂他的义举,后来还在周岙蔡敬则墓旁建起“搏虎祠”来纪念他。
4
几迁几毁忠义庙
“旌旗翩翩上北林,冬冬社鼓锦河浔。九衢灯火声如沸,三月莺花春正深。白鹤归来城郭在,于菟仙去劫灰沉。若非棠舍留遗爱,里巷讴思岂到今。”这是清同治翰林侍读学士、广西学政孙锵鸣所作的七律《里人路祭安乡侯像有感》,其大意是,在莺飞草长的3月时节,乡人们在城北锦河路祭安乡侯蔡敬则,旌旗翩扬,全城灯火如昼,人声鼎沸,孙锵鸣心生感慨:如果没有忠义庙这座建筑,记载着蔡敬则的功绩,乡亲们哪里还会记得,并颂扬他啊!
据瑞安文史研究学者陈正焕介绍,蔡敬则一生惠爱乡里,为国为民做了许多有益之事,人民称之。蔡敬则死后,吴大帝孙权赐谥为“忠义”,不久又被加封为“辅政王”,墓葬在周岙。为纪念蔡敬则的丰功伟绩,官府及民间将蔡敬则列为当地名宦乡贤,并将原来的邵公屿都尉署改建成忠义庙,每岁朔月望日,奉祀致祭。清朝时,还有迎社神抬蔡忠义出巡的习俗。
晋太守元年(323),安固县署从北湖鲁岙迁至邵公屿,又将原都尉署变作县署治所,另外在署东侧将蔡敬则私第改建为“忠义庙”。至明弘治元年(1488),县令高宾以忠义庙逼近治所为由,再将庙宇迁至崇福院废址(今安阳一中)复建。正德癸酉(1513),忠义庙又重建,书额曰“忠义”。明抚州同知黄思亲,“以文第一”著称,瑞安人,撰写《忠义庙记》。至清顺治戊子(1648),忠义庙因太平天国起义毁坏,康熙乙丑(1685)又重建。嘉庆丁卯(1807)再重建,瑞安知县赵睿馨撰《忠义庙纪略》,县训导黄徵撰有《忠义庙纪》。最后一次重建时,咸丰乙卯(1855),里人孙锵鸣撰《重修忠义庙碑记》,癸卯科会元兵部左侍郎,里人黄体芳篆额,不过忠义庙最后还是灰飞烟灭。“这真是文章传千古,忠义庙难留啊! ”陈正焕说。
在采访中,记者并没有发现多少蔡敬则留世的资料,但是作为瑞安首批开发创建者之一,他对瑞安的所作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因为他,瑞安得以进入全国千年历史名城的行列。在2000年,评选瑞安十大名人时,蔡敬则被列为瑞安十大名人之首也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记者吴益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