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沧浪四美具,留园三立耕

沧浪四美具,留园三立耕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4-08-09 15:40 被阅读0次

    沧浪四美具,留园三立耕

    沧浪亭与留园仅一桥之隔。尽管毗邻,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格局与情境。而不同的布局陈设源于各自被赋予的不同功能。随着时光的流逝,二者经过风雨的剥蚀已经失去了很多原有的风貌,初始被附加的社会性价值在当下也被世人淡化。但是,作为历史陈迹,它们以自己特有的景致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风姿,见证着经历的点点滴滴。花草无语,竹木无声,当它们成为时间沿革的见证,并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历史变迁所发生的故事时,真正有了“后之览者,有感于风物”的观景体验。

    一亭一园,卧居在繁华闹市的腹地。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它们没有被高楼大厦代替,足见城市管理者的眼界与情怀。老舍先生说,一个城市有山有水才有生气,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城市有林园亭阁的点缀才更显灵气和厚重。作为苏州著名的四大林园家族中的两员,沧浪亭和留园不同于狮子林和拙政园的五步一亭,十步一阁的繁复,不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其间的建设布局都显得小巧精致。尽管小巧,但是花草树木的掩映,情态各异的亭阁建造,再有澄澈小池的映衬,宛如一帧现实版的水墨画。置身其中,自会产生人在画中游之感。沉浸在花草树木、池沼亭台围筑的世界中,才能切身体会到陶公所言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妙处。只不过,此处不是远离都市的山林田园。

    沧浪亭,临街的石碑上三个苍劲的大字,没有镶嵌鎏金,外溢出的是一种深邃与古朴。很显然,这是与亭之历史、亭中风物的色质相映的。炎炎夏日,把自己安放在远离喧嚣闹市之处,蓊蓊郁郁的树木花草,或高或低、或浓或密,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参差错落,把骄阳遮挡在亭外。尽管其间的游人络绎不绝,但可能都感染于此处的幽静,所以没有了大声喧哗,也没有了行色匆匆,而是在铺就着鹅卵石或青条石的曲折小径上或慢慢行走,或驻足观赏。“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虽然没有禅房的烟雾缭绕,但直射的阳光经过葱茏绿叶反照反射出的光晕为亭子笼上一层薄薄的“烟雾”。对每一个游历者来说,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碾压下寻觅到这样一处安放灵魂的佳处,当感恩于北宋大文豪苏舜钦。如果没有他的慷慨出资并精心设计建造,就不可能有现在休闲避暑胜地的问世。当然,世人还应该感谢自宋以来治理苏州的父母官,如果没有他们对沧浪亭的保护与修缮,在历史风雨的淘洗中,也已化为历史的尘埃。建造与保护找准了和谐的共振点,才有了如今似躺在襁褓中的婴儿静静安睡的沧浪亭。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石碑,上面是国家文物局对沧浪亭的简介以及对其文物等级认定的文字。一方长方形的石头,绿颜色的中英文,简洁朴素,与周围的风物景致融为一体。以石碑为界,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直接往上攀登沧浪亭坐落的人工小山上,要么是绕过石碑沿着连廊欣赏廊壁上各代书法名家留下的游览沧浪亭感受的墨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为分身无术,所以不可能同时沿着两条路线游览。而孰先孰后,游赏获得的体验也就不一样。循着连廊,少去烈日的炙烤,行走其间,真正可以体会到“曲径通幽”的妙处。整个园林借助连廊的串连成为有机的整体。而廊壁上形态各异的镂空窗子,把各处的风景串连成一个整体。也正是这种隔与不隔,营造出空灵幽静的意境。不同的景致只是客观地存在,但是通过或方形、或圆形、或菱形、或不规则形的,有了它们的二次转换与解构,自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观赏体验。连廊除了把各处风景缀连为有机的整体,还把室内与室外勾连起来。沿着连廊,穿过不同的角门,就可以进入不同的厅室,生活的、工作的,休息的、学习的、待客的、休闲娱乐的……尽管只是原貌的复原,但是借助这些陈设足可见主人当时的生活状态,更能感受到主人性情与胸怀,而兰、菊、松、竹等的点缀,更见主人的高雅情趣。

    以连廊为行踪的游览是移步换景式的,在行走的过程中可以近距离感受到花草树木、池沼土石亭台轩榭情韵风致。而从石碑处的小路直接攀上人工垒筑的小山,首先目之所及的就是坐落在山顶之上的沧浪亭,亭之形状恰似欧阳文公笔下的醉翁亭。掩映在苍树翠竹之中的沧浪亭似傲视群雄的睿智老人,安详地端居在那里。而站在亭中放眼四周,整个园林尽收眼底。山麓的一泓池水,倒映着周围的风物,沧浪亭当仁不让地成为主角。雄踞假山之巅,沧浪亭俨然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只是它的点缀,形态各异的镂空山石变成它的左膀右臂,而山体网络的洞穴变成它布下的八卦阵。园内的所有陈设布局有了沧浪亭这个轴心聚合而变得错落有致。对游览者而言,站在亭中环顾四周的定点赏景,不仅少去了行走的劳累,还多少可以切身体验一下老杜所言的“一览众物小”的兴味。

    带着不舍离开沧浪亭,进入与之毗邻的留园。与沧浪亭的休闲娱乐不同,留园的主人修建园林的初衷是教书授徒的。所以,当投入园中,感受到的氛围与沧浪亭就迥然不同。尽管也有花草树木的点缀,有假山池沼的映衬,但是从房舍的布局和内部的陈设看,更适宜向学苦读。面对郑玄和朱熹两位大儒,你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怡情养性、休闲娱乐联系起来。进入园内,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道屏风。通过一个圆形的门,近处所见绿波荡漾的池塘,其间睡莲、荷花竞相开放,红白相衬,意趣盎然。在池塘的对面就是大儒授课之所,室内两位大儒端坐正中,下面整齐摆放着课桌椅凳。室内偏于冷色的陈设装饰外溢出一种庄严肃穆之气;正室两边的偏房悬挂的是办学的宗旨、行为规矩的要求、求学的目标、各大儒的至理名言……有了这些横幅的装点,更增加了学堂的书香味。

    瞻仰了大儒,感受了浓浓的书香气,走向室外。与沧浪亭相比,留园没有“繁花似锦”的繁复,整个布局陈设是以简约为主。但是,简约不简单。依学堂背面而堆叠的假山,算得上是留园的最高处。山巅之上修建的可亭与沧浪亭遥相辉映,再与池边的濠濮亭“呼朋引伴”,更增别样的风致。

    一亭一园是不变的风物,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人类智慧的结晶,自然与人文“双向奔赴”,相得益彰。赏景的人,其实某种程度上扮演的是流动的风景。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到“风景的怀抱”,才能唤醒风物景致的生命,它们才灵动起来。也正是有了人的参与,不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历史的,它们才会富有生机活力。而人在对风景触碰感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发现自然、发现自我的真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沧浪四美具,留园三立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qk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