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喜悦
“近人要远”,这是王凤仪先生提出,对待自己亲近的人要像对待远人那样。多年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要如此……
因为习惯性的力量会让你不自觉地想要说某些话。而这些话说出去,就会让对方不开心。
你会解释说你是无心的,的确是无心的,可是你却控制不住不去说那些讽刺的,挑剔的,不满的,嫌弃的,自以为是的,炫耀的,夸张的,夹枪带棒的话语。
你阻挡不了它会出去。当对方被这些言语“刺激”回怼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委屈,会觉得愤怒,会觉得关系怎么这么烂,这人怎么这么烂。
是,再亲近的关系都不能随随便便地说话。甚至越亲近越要当陌生人对待。
因为我们和陌生人说话都是很警觉的,很小心的,我们会想留好印象给别人。
但对于伴侣,父母,孩子,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很容易失去这样的警觉。
每一个与他人互动的当下,这样的互动一天会发生无数次,都会看见自己习惯性的模式。
看见,了解,过滤,才有可能是“过脑子”。
上午,突然发现过往真的是说话不过“脑子”呀。
过滤,能筛选出哪些话能说,些话不能说,一丁点都不能说,说出去就招致麻烦。
这是真实不虚的。这个时候,脑袋也会冒出一句话来——亲人之间,哪用得着那样说话,太神经了。
是,就是因为如此,才会使关系中的亲人受伤,自己受伤,而自己收不了场。
那句话应该说“小心翼翼”,而不是“神经”(那里有满不在乎,想当然的意味)。
不出问题则罢,出问题就傻眼了。
自己没有主意,自己不知道分寸,把握不住,也自己做不了主,才让自己稀里糊涂的,说话不过脑子。
……
——#内在探索#回归自己#觉知力书写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