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是按照规律做事的从心理到行为的“藏”。
什么是“藏”?
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生、长、收、藏。
就像人的生、老、病、死。可以理解为死就是藏。
“藏”不是消失、不是结束,而是沉寂下来集聚能量,以待下一个阶段的“生”。
“生、长、收、藏”是不断循环往复的。
比如,花草树木。
大多是“春生”、“夏盛”、“秋落”、“冬藏”,那么,来年呢?
依旧如此反复。
我们把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叫做“应期”。
知道什么时候该生长,什么时候该繁盛,这叫做“逢时”。
本应该春天生长起来,但是却没有起来,这叫做“无寿”。
本应该夏天繁盛起来,却没有抓住机会,这叫做“早夭”。
不仅花草树木如此,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比如人干事业,刚开始处于“生”的阶段,就要潜藏以待、积蓄能量、等待时机。如果你没有打好根基,即使“风口”来了,你也抓不住,不会“长”起来。
人又不同于花草树木,因为植物会很好的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去做。
而人却不一样,因为人有欲望。
一个人渴望达成一件事,他会非常努力地去做事,当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他会满足会停下来吗?
不会,因为当他得到的越来越多,他的欲望也会不断的膨胀,他想得到的也会越来越多,永远不知满足。
所以,人会接受“生”和“长”的过程,但是,到了“藏”的阶段就不乐意了,人们在不断上升尝到甜头后,就很难去主动地做到“收”和“藏”。
然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发展到“藏”的阶段,你不去做符合“藏”规律的事情,就会出现问题。
《道德经》说:
不知常,妄作,凶。
不懂万物运行的规律就随意行事,会招来灾祸。
该“藏”的时候,你不甘心、不按规律做事,只能自食其果。
所以,主动的“养”是符合规律的智慧。
有很多人认为,成功是反人性的。
所以认为这种智慧的“养”也是反人性的,反人性是上乘的方法的重要标准。
我倒觉得,我们不要过度迷信于反人性的东西就是好的,或者顺应人性的东西就是不好的。
需要具体看人、看事。
就比如谦虚,你能说谦虚就是好的,不谦虚就是不好吗?或者谦虚就是伪装,不谦虚就是真实?
我们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再者,到底是不是反人性,真的是因人而异。
比如早起。
有的人需要定五六个闹钟,不然真的是起不来。
有的人会很容易的到点就起床了,甚至都没有等到闹钟响。
如果这两种人都在床头挂上那句话: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是心中的梦想!
第一种人觉得,实现梦想早起是反人性的。
第二种人觉得,这简直就是真理,每次他起来想起这句话都会有满满的斗志。因为早起对他来说毫无压力。对他来说早起容易实现梦想是顺应人性。
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不能仅仅说顺应或者逆着人性就是好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找到规律?
向大自然学习。
《道德经》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效法于地的规律,地是效法于天的规律,天是效法于道的规律,而道则效法于自然的规律。
这里从山、水、花、草,这四个方面举例说一下,人与自然在“养”的方面的对比。
一、山
山者,逢高必静,人则躁矣,不躁不足以显其位。
山越到高处越静谧,但是人位置越高,越容易躁动彰显自己。
你看那些高升的人,他们如果越来越“嘚瑟”,总是刷存在感,这样的人容易招惹是非。
因为“位高必有争”,很多双眼镜盯着你呢,所以这时候要做的不是高调,而是低调的“养”。
二、水
水者,遇低必就,人则让矣,不让不足以显其方。
水不会因为地处低洼就离开,人却不一样,如果让他去低处,他会据理力争,因为他不是“傻子”。
一个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屈能伸的,而不是只看高不看低,一路只懂得高歌猛进。成大事需要的是更多是胸怀、格局。
《道德经》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三、花
花者,得果则退,人则进矣,不进不足以据其功。
得到果实后,花就会退却,但是人却不一样,得到结果,人就会去争抢功劳,害怕自己的功绩被别人抢走。
但是,争抢的结果很可能是名利双去,因为“凡有名利必有争”,都是不善的人。
《道德经》说: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逞已见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人,不能做众人之长。
智慧的人在做出结果之后,不会自我邀功,因为这很可能把团队的功劳归为己有,那么, 以后谁还跟你干,而且一传十、十传百,以后再招人做事就很难了。
四、草
草者,近冬则隐,人则显矣,不显不足以得其利。
草到了冬天就会隐匿下来,它会孕育能量,人却不一样,人会留恋向上生长的力量,会留恋自己的蓬勃发展感觉,即使他发觉事物出现衰败的端倪,他不仅不会承认,而且还会进行修饰、掩饰,并把伪装后光鲜的面貌展现出来。但是,其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不知道逢时而“养”,只会后悔莫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