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带回家》连载 作者: 李宏诗
无意之中有真意在做手指长短的实验时,有几次是在瞬间产生变化,而且变化非常明显。那一瞬间就是在无意当中想起手指变长,一“愣神”的时候。
佛家讲“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 这个心意不是胡思乱想,而是真心真意。又有说“无意之中有真意”。无意,指的是没有常态的杂念,此时,真意就显现了。真意才有力量。
“愣神”就是“无意间”——你有了一个“无意念的空间”——上个意念过去了,下个意念还没出。此时,精神非常安静——哪怕只是很短的一刹那。蓦然一个意念出现,其力足可以断金!这就是快速冥想,在一刹那间冥想,给自己加好的健康的意念。
我们要锻炼这种“上念已息,下念未起”的状态,并将它延长。因为心在那一刻是最安静、最纯净的。即使是短短的一刹那,你也会觉得全身好像充了电一样。就好像困极了,打个盹,就几分钟或者就几秒钟,就非常解乏,睁开眼睛就变得精力充沛。
你会这种“愣神”就等于会了很好的入静功,对恢复精力非常有效。不过一定不要把愣神和走神混淆了,走神是你在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在想什么,愣神是你的心定于一处,空空荡荡。
体会“楞神”:回心转意
生活中的愣神是自然发生的,很少有人去关注愣神,因为它消失得太快,很难把握。不过,楞神是此念已息、下念未起。所以,生活中愣神的状态并不少见。因为只要一个意念改变成另一个意念,其中必有愣神的一刹那。
“回心转意”、“转念一想”就是。这里说的“回心转意”不是强调的改变想法,而是要你体会心“回头”、意“转向”这个运动——也就是心、意改变方向时的状态。我们常说“转念一想”,说明念头是可以“转”的,但现在,我不是要你在“转念”之后去“一想”,而是要体会“转念”这个动作。
说起来有些拗口,举些例子就好理解了。突然有人喊你名字,突然有巨大的声响,突然有什么意外发生——也就是突然被打扰,将你连续的精神状态改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就是一转念、一楞神。
但是人在受惊吓时往往忘记去体会愣神的动态感觉,反而使整个精神全都外放了:“谁?”、“干什么?”、“怎么回事?!”这些向外的质问,让你失去了对愣神状态的体察。
被打扰的时候会愣神,那是因为你的状态突然改变,状态与状态之间是愣神。
早晨醒来,眼睛一睁开,从睡梦的状态转为清醒,那也是很好的状态,可惜我们的第一念头往往是“几点了?”或者一骨碌爬起来奔向卫生间。很少有人能在睁开眼睛的第一瞬间告诉自己:“我身体健康!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还有,思想进入了死胡同,无法自拔,忽然间,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也是愣神。故地重游,面目全非,找不到你曾经认识的地方,忽然间发现了那棵熟悉的老槐树,你眼前一亮——“就在那里!”
重要的东西放在了安全的地方,安全得连自己都忘记了。找了几个小时都找不到。心急如焚、抓耳挠腮!突然之间,发现东西就在桌上的笔筒里!你“哎呀”一声,喜出望外!
很多人都“转向”了的体会。明明知道是东,可就感觉是西,转向的时候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直到走到了平时熟悉的地方,你脑子里似乎一震,豁然开朗,一下子转了回来!——在你猛地把方向转回来的时候,那就是很好的状态。可惜人们只顾高兴自己找到了方向,很少有人在这美妙的时刻体会自己的身心变化。
当今流行的脑筋急转弯其实是很好的锻炼这种“楞神”状态的材料。每当你听到答案的时候,你都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关键是不要为那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而大笑不止。你要马上体会知道答案时恍然大悟的身心状态。那时,你“回了心”、“转了意”,从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里一下子跳了回来。
体会这些状态,将这些状态延长,在这些状态下给自己加意念,那时候你的意念最有力量!
一位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的同学,他时常冥想自己的血压下降,下降至正常,可是效果却一直不佳,因为他静不下来,冥想得没有力量。后来他开始体会“回心转意”,并把这种体会和“木偶游戏”的感觉训练结合起来,经常在走路或吃饭的时候突然一停,在一愣神的时候快速冥想。这种锻炼让他体会到了安静的状态,加强了他冥想的深度,不久他的血压就降下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