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亲历者

作者: 郭大狒 | 来源:发表于2019-06-10 12:59 被阅读0次

    很久之前,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

    “你觉得迄今为止,最特别的时期是哪个时期?”

    “青春期和童年都很特别啊。”

    我脱口而出。

    已经不记得当时怎么解释这个回答的了,但我记得我还加了一句,

    “我曾经很讨厌我的童年和青春期,但现在不会了。”



    似乎每个青少年都会有一段时光的玩世不恭,

    即使大部分的人,格局上不会出现太过逾矩的行为,

    但心里对外界的抵制会在那段叛逆期达到高峰。

    所谓的叛逆期,即独立性、存在感初萌,为了强调“自我”,而做出一些忤逆常规的事。

    忤逆其本质不是为了忤逆,而是害怕被忽视,被剥夺独立性,而做出的叛逆的行为。

    我的青春期,大概是我出生至今,最孤独的一段时期。

    我变得胆小慎微,很多行为和语言都变得小心翼翼,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

    也就是从我的独立意识和主观意识日益增强开始,便不断开始有了一些只能我自己知道,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知道的秘密。

    尽管这些所谓的秘密,在现在的我看来,显得可笑又可爱

    但在那个时期,这些可笑又可爱的事,就是比天还大的事。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很小的事也有可能变成摧毁一个人的大型灾难现场。

    如果现在有个小朋友告诉我说,他心底里有一个秘密,他很珍重,他愿意跟我倾诉,并且希望我不要宣扬出去。

    我会特别感同身受的,诚恳的答应他。

    因为深知,每个阶段都有属于那个阶段“最重要的事”,而对于别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永远都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

    青春的叛逆期如此,童年亦是如此。

    《奇葩说》有一期里,黄执忠说过一个故事,大概的意思是:他小时候是个脱离集体,喜欢独处,边缘化的小孩,

    他每天最期待的事之一就是中午享用妈妈准备的精美盒饭。

    可是中午他打开饭盒,经常看到的景象是盒饭被“调皮的小孩”搅乱,被他们用汤汁浇乱。

    也许是因为不合群,也许只是因为那几个小孩的调皮,这件在旁人看来只是“调皮”的事,给童年的他造成了很大的创伤。

    我没有办法去感同身受。

    只记得在故事的末尾,他说,

    “我这一生,都不会要小孩。”

    这样的伤口,对他来说,至今都无法愈合。他的“重要的事”没有得到过回应与尊重。


    “童年”在性格的形成因素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很多在童年缺爱的孩子,在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处在寻求爱的路途中。

    童年时期得到越多的尊重与爱,长大之后对爱的索求才会越小。

    在寻求爱的路上,有的人顺利挣脱束缚,为自己树立了新的空间;

    而有的人,会继续奔走于寻求爱的路途,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办法找到岔路口。

    可是童年在性格的形成因素中,真的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吗?

    不可否认童年对性格形成的巨大影响,但在真实世界里,不论是小时候的我们,还是长大后的我们,都是有很强的疗愈性的。

    很多人把童年决定性格的定论抓住不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今性格不满的一种逃避。

    如若把性格归咎为童年的责任,那么这些人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说,

    “之所以是现在的性格,完全是因为我有一个不美好的童年!”


    拿我自己举例,我骨子里的性格色彩其实是趋于内向的,小学到高中,我从来都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

    “当众表现”与我天生就有排斥性,

    不仅仅是害怕它,而是恐惧。

    我会因为被抽中起来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而满脸通红,久久不能消散。

    如果是当众演讲或是竞选,那简直会要了我的命。

    开场前漫长的一段时间我都会处于恐慌当中,

    几乎每次结束后,我也会落荒而逃。

    像一只终于挣脱束缚的猫。

    对于“当众表现”我没有越战越勇的天分,

    尽管现在的我在不断努力的让自己学会“外放”,也明白适当的表现更利于通往骁勇善战。

    可是它依然可以轻易打败我,简单且迅捷的。

    关于这部分从童年即开始的性格特质,我站在今天的立场去看,会选择谨慎的,以不放大这个因素的立场去描述。

    直到今天我依然很怕“当众表现”,但现在的我,慢慢变成了在人群中会举手发言的那个,尽管这需要自己提前给自己做一些鼓动工作;

    会经常鼓励自己说,你可以的,不用担心那么多,除了你自己,其他人根本不在意;

    会给自己下达一些对未来更具发展空间的“任务”,尽管这些“任务”充满挑战,需要我不断去碰壁。

    我发现自己正在慢慢从惧怕“当众表现”往鼓励自己“当众表现”的方向发展

    惧怕“当众表现”,是我因为童年环境而形成的性格,

    但作为改变的亲历者,我深知遭遇创伤绝不是只有变得沉沦一种结局,也可以是成长学习的原动力。

    而这改变的期间我做的努力正是个体认知的不断强化。

    个体认知的强化是一个综合的强化过程,

    它需要有对自我翻新的觉醒能力——这个世界很大,永远都不要以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人或事。

    它们随时都可能发生蜕变,包括你自己。

    要知道蜕变不是凭空得来的,它需要你持续不断的自我督促,努力,吸纳,学习。

    它需要有辨认事物正反两面的能力——创伤可以是沉沦的凶器,也可以是成长的利器。

    同样的,承受幸运的同时,也要做好随时飞来横祸的准备。

    做到这两点,最重要的因素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即你要知道你的命运是由你自己掌控的,看待外因的角度取决你自己,你可以负面的认为童年的创伤是无法愈合的伤口,亦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那些遭遇,把它们看成成长的机会。

    即使有些伤口现在还没能愈合,请给它时间,并且学会自己去缝合它,疗愈它。

    童年时期的自我疗愈,是第一步。

    小孩子们之所以容易快乐,是因为他们不把痛苦或烦恼放在心上太久,反而是越长大,越不容易从烦恼和痛苦中抽离,所以不要低估儿时的治愈能力。

    有时候越简单,才能越强大。

    关于这一层的“疗愈”,有的创口在童年时期便被治愈了,而有的创口却遗留了下来。

    这些遗留的创口,是需要日后的努力去化解的。

    它需要成为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而不是推卸自我承担的救命稻草。

    主动去成长,是提升个体认知的核心。

    它会很难,可是没有关系。

    电影《天气预报员》里说,“艰难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凡是有意义的事都不会太容易,毕竟成年人的生活里很少有‘容易’二字。”

    它是你应该做的事。

    我曾经很讨厌我的童年和青春期,但现在不会了。

    我慢慢变得有点喜欢它们。


    撰文 / 郭大狒

    出处 / 公众号:郭大狒

    今天也要开心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变的亲历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wd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