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也,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
数千年来,名词一直在变,但人的基本需求未变。人的基本需求未变,从而导致行为逻辑没有多大变化。今天大家撒谎、吹牛、拍马屁,其实用的那套,数千年一个路数。
现在人写文章,一样以“立意”为先,不管称“主脑”还是“立意”,其本质没有变化,就是“你想干哈”,写作没有目的?那也是目的。不但写传奇、写故事是这样,写作文、写论文、拍视频也是如此。
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究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在这里,李渔的“主脑”即是电影、小说、电视剧里的“主角”。所有的情节,故事和铺陈,都为主角服务。
如一部《琵琶》,止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止为“重婚牛府”一事,其余技节皆从此一事而生。....是“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
古之戏曲,由于设备场地的限制,很难有多主角,多情节。因此一人一事为主,其它为辅,是最合适的一直演绎方式。李渔很早认识到这点。提炼之精,不言自明。
李渔此处之主脑,即是故事梗概。
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
为何李渔将“一人”和“一事”都定为“主脑”?按他自己的解释,过去戏曲作家往往只知道按一个人去讲述故事,这样导致故事凌乱拖沓,没有中心点,这样的作品,就不容易被观众记住,从而很容易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说白了,不是好戏曲。
此语未经提破,故犯者孔多,而今而后,吾知鲜矣。
为何说《闲情偶寄》是戏曲理论的重要著作?能够归纳总结前人作品,并寻找到最基本的创作原理,这在其它艺术形式中同样适用。
或者说,今天的教科书,尽管把这些基本原理称为某个外国作家的XX原理,本质李渔已经说过。教师还是那么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