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最害怕学习鲁迅的文章,原因无它,不是学起来满腔愁怒火,就是要背诵,每次翻到文末,看到请背诵某某自然段的时候,就悲从心来。
他的文章有的背起来的确脍炙人口,比如纪念刘和珍君,即便参加工作了,每次舒舒不得志的时候,也会吐出一句真的勇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以此宽慰自己的人生。
我觉得以上学时候的心智,是很难体会鲁迅文章的精华的,我们真正懂得鲁迅的深意是在工作之后,是在人情练达之后,是在自我投降这个世界之后。只有走到了路的这段,你才能体会鲁迅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能体会到讥俏里的暖意。
古人说,人无癖好不可交。鲁迅的癖好很多,最出名的是搞文学打嘴仗,喜欢版画。当你明白他的这些癖好之后,你就开始渐渐明白,鲁迅其实是一个一本正经调皮的人。
近日读鲁迅的《故事新编》,发现这真是一本讽刺幽默集。鲁迅一本正经的调皮,在这里面表现的淋淋尽致,在这本书里,鲁迅通过重新构建上古的几个故事,讽刺今人今事之现象,读起来异常好玩。
《故事新编》这本书很薄,薄到一个上午就可以读完。里面的故事却很有趣,无论是补天奔月出关,还是起死非攻采薇,每个故事都予以了新的意义。所有文章里面,我最喜欢他的理水,个人觉得这篇文章是《故事新编》里的精华,是一部活脱脱的今人现形记。
理水重新构建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如果只是重复这个故事,那么这篇文章就没什么意思了,如果只是说大禹这个人,那么这篇文章也没什么意思了,理水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因为大禹治水的这件事,引发的各种人的故事。
现在我就重点说说这篇文章中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故事一:
吃饭不成问题的学者们不相信大禹治水,甚至都不相信世界上真的会有大禹这个人。
文中有个学者甚至削去五株大树树皮,用吃剩的面包末屑和水研成浆,调了碳粉,在树身上用很小的蝌蚪文写上抹杀阿禹的考据,足足花掉了三九二二十七天功夫。但凡是要看的人得拿出十片鲜榆叶,如果住在木排上,就该给一贝壳鲜水苔。
这个故事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去看,也很有意思。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肯定存在很多这样的学者,事情还没有开始干,就开始给予否定的结论,而且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他们总能给出一堆证据充足的论证。
文中的学者肯定是知识付费最早的开拓者,在今人大谈知识付费潮流时,早在远古时期,老祖宗就知道了用嫩榆叶鲜水苔换取知识。好吧,我们其实都是老瓶装新酒,玩着祖宗剩下的东西。
故事二:
然而“禹”究竟是一条虫,还是一个人呢?却仍然是一个大疑问。
好吧,干活的人似乎总是被人忘记和怀疑,这虽然让人郁闷,却又好像理所应当。这点,大家都深有感触吧!
故事三:
大员访问民情时,学者们纷纷倒戈。灾情倒并不算重,粮食也还可敷衍。至于那些下民,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况且榆叶里含有维他命,海苔有碘质。饮料呢,要多少有多少,一万代也喝不完。
大员们说,路上劳顿,不办公,也不见客。一直到第五天的午后,传见下民的代表。
这活脱脱是一幕官场现形记。
故事四:
下民的代表一开始并不愿意做代表,后来大家把他围起来,连日连夜的责以大义,说他不顾公益,是利己的个人主义,这将为华夏所不容,激烈点的,还至于捏起拳头,伸在他的鼻子跟前,让他付这回水灾的责任。他瞌睡的要命,心想与其逼死在木排上,还不如冒险去做公益的牺牲,便下了巨大的决心,到第四天答应了。大家就都称赞她,却又有几个勇士,却又有些妒忌。
强迫他人干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鞭笞别人,一群人对另一群人指手画脚,觉得是非清白道理只站在自己这边,上述的小故事,在我们现今网络里,不正理所应当的肆意横行吗?
故事五:
大禹治水成功后的叙述,简直经典的不要不要的。恕我不在这里画蛇添足。我觉得要理解这篇文章的精髓,一定要自己翻出这篇文章来看看。
《故事新编》更多的时候像是一部寓言,通过上古的神话和历史故事,讽刺了很多本该讽刺的对象,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样,我们不是在讲故事,我们是在讲生活,讲人性。
鲁迅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作家,就像他喜欢的版画一样,性格也棱角分明。然而再理性的作家,也有感性的一面。鲁迅在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同时,也会说出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
要知道,他有时候是真的一本正经,有的时候是一本正经的调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