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辩与好胜

作者: 云易的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19-08-16 05:36 被阅读21次

好辩是一种行为模式,是外在形式,好胜是一种心理取向,是内在品格,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然而很多人往往把二者等同,一见到好辩的人,就认定其必然好胜。

事实上,虽然好多好胜的人的确喜欢争论,很多喜欢思考并不好胜的人同样喜欢辩论。前者好辩因为想赢,必须得”争“;后者好辩因为要检验自己思想是否合理,而争论无疑是最直接的论证途径,所以热爱辩论。苏格拉底就喜欢辩论,但他显然是最谦虚的人,因为他知道自己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沉默也和好辩一样,是一种外在形式,沉默的人中当然不乏深刻者,但有些人沉默恰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思想不受挑战,从而可以不反省自己,保护自己思想的”正确“。当然还有各种其它原因,无法一概而论。

所以同样的内涵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同一种形式下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内涵。然而人为何如此喜欢把形式和内在划等号呢?原因大约就是“省事”,或者说大脑懒惰。一个形式下一定是一种内涵,简单易懂的模式,于是就接受了。当然,这只是原因其一,更重要的原因大约还在于一方面大脑懒惰,二方面人还不能忍受自己是无知的这一现实。不接受自己无知的最明显的逻辑大概是:无知等于愚蠢,愚蠢就等于没有生存竞争能力,就会导致活不下去(那是多么地可怕)!于是好多人就总是想法设法找捷径尽快达到“有知” ,把自己打扮得智慧点,从而产生安全感。而在形式和内在之间划等号就是这样一个简易的捷径。

群体思维方式,比如对人做群体区分从而判断其特征和价值,也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在的简易判断方式。黑人怎样白人怎样,中国人怎样美国人怎样,等等。我不否认人的群体之间有整体区别,但每个个体的人却有非常复杂的个性,有时候人必须排除群体的印象和偏见,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个体。

所以,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内在真相,我们不能 - 或不能仅仅从外在形式去下判断,而是要放下自己的既存理念,用一个几乎真空的大脑,新生儿一般的眼光,去接受这个人或这件事带给我们的信息。然而,这种客观的观察和认识态度显然要求我们具备随时否定自己既存观念的能力,而这又是很多人不情愿做的,因为前面提及的原因(不安全感)。由此,简化了的思维方法因其容易掌握的特性,结论的迅速,总是深得大多数人喜爱,尽管其导致的多是错误的结论。

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总是充满恶斗的原因之一?

-------------------------

08/15/2019, Durham, NC

相关文章

  • 好辩与好胜

    好辩是一种行为模式,是外在形式,好胜是一种心理取向,是内在品格,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然而很多人往往把二者等同,一...

  • 好辩之余

    国人好辩,孔老夫子可证。 老夫子有言:吾岂好辩,吾不得已而已。 老夫子留下的话实不算多,要言不烦,无论何事寥寥数字...

  • 好胜,与随缘之外

    昨天和一位每隔两年才碰一次头的朋友吃饭,毛估估我们一辈子可能也见不了几次面,但每次见面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分享最近的学...

  • 好胜

    小时候 总喜欢别人说她一定行 是最棒的 幼儿园里的赛跑虽在后边 依然拼尽全力完成 好胜让她在学习上不断进步 心愿初...

  • 末席:慢心与好胜

    当代的教育理念中,好胜心是作为一种正面、积极的心态去引入的,孩子们需要从小培养自信、竞争意识等,好胜心自然有它好的...

  • 跟交大名师学孟子:为什么外人都会觉得孟子特别好辩

    【孟子原文】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 多言好辩惹祸端

    咸丰八年三月,曾国藩在家为父守丧,这段时间是他人生的一个低谷:经历过“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战场拼搏,然而仕途屡屡碰壁...

  • 诲诱无倦习孟子--59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

  • 无知者无畏

    在网络这个匿名的背景下 人的内心深处种种幽暗的情绪 都会被无限释放 在那里 人们会特别的习惯于好辩 会放纵自己好辩...

  • 国学经典学习笔记心得《孟子》卷六滕文公章句下(9)

    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辩与好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yx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