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王朝的北部是突厥人。隋文帝一系列战役,扶植了突厥的启民可汗,隋朝和突厥的关系友好了一些。隋炀帝上登上皇位,启明可汗还亲自入朝,向隋炀帝表达了藩属国的心意。但是隋炀帝对突厥还是不敢掉以轻心,进一步加强控制。他是一个精力极端充沛的人,想亲临第一战场,出巡到启明可汗的牙帐走一走,展示一下隋朝的军力,让启明可汗不敢有什么举动。大业三年4年,隋炀帝率领50万大军,10万匹战马,加上和尚、道士、女官等,从长安出发巡游塞北草原,从长安到榆林,再到今天的内蒙古,然后出塞到突厥牙帐,最后回到涿郡。把北方草原从西向东走一遍,宣扬国威、军威。
国家综合形象:(1)、军队(武力)(2)、宗教(文治),入乡随俗。中国史礼教文化,草原有自己的宗教,把宗教发展高的道教、佛教让启明可汗看看我们的情况。 (3)、艺人表示了国家的繁盛状况。多姿多彩的艺术--“”幻术、魔术”这些东西,增加大隋王朝的神秘感。展示大隋方方面面的实力,震慑了突厥人。
出巡的准备:
(1)沟通:中原王朝迅游塞北草原,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首先要消除误会,带着50万大军不是来打突厥的。隋炀帝先派长孙胜知会一声。长孙胜是“突厥通”,当年突厥归顺也是他牵的头。表示皇帝准备北巡,目的是和平的。突厥牙帐就在草原上建立的,长孙胜到了之后,看到了杂草。长孙胜就说让突厥人拔杂草(符合天子礼仪),还修了一条路,从榆林(内蒙古黄河南岸)一直修到牙帐。再往东南修,一直修到涿郡(北京),草原地界的路,都是突厥可汗来包修了。路的规格很高,相当于最高级别的草原高速(御道)。
(2)安保:50万大军,虽然人多,再多的人看调度。当时朝廷分两派,第一是花架子派:24支军队,一天出发一支军队,每支军队间隔三十里,这样就能绵延千里。原来汉武帝出塞1000里,隋炀帝不能比汉武帝差。这相当于长蛇阵,军队和军队距离太大了,前面军队和后边军队不知道中间部队发生了什么。所以人再多,也是危险的。第二派别提议,把百官的家属放到中间,军队一层围着一层,四四的方阵一起走。围成一座城,即使突厥人来攻打,中原人善于守城,北方最不善于攻城。这才是完全之策,这样安全问题就解决。隋炀帝这样就北上了,启民可汗当然也不敢怠慢,就带那些部落的酋长来到榆林来拜谒。
拜谒的规格:
(1)、物质性的东西给他做足的脸,隋炀帝命令宇文恺造一个高规格的帐篷。因为长孙胜回来告诉隋炀帝说突厥人的帐篷太寒酸了,于是隋炀帝就让隋朝的建筑专家宇文恺造了一个帐篷(大兴城和洛阳城都是宇文恺建筑设计的),造好了大帐:特点大:装进去几千人,启明可汗来了3500人,一见到帐篷就把启明可汗镇住了,从小就没见过这么大的帐篷。隋炀帝的仪仗队,双方分宾主都坐下,把开始了演出,唱歌、跳舞、魔术杂技,这样的大帐只显得热闹,不显得拥挤。让启明可汗自惭形秽,自己的牙帐和这一个大帐比较真实小巫见大巫,这正是效果。
(2)官方行殿:高规格的活动宫殿。这个宫殿装着轮轴,可以推着走。今天都没见过能走的房子啊,沿途走着,那些牧民都感觉看到了神仙。
隋炀帝就是这么好大喜功的人,高明的演员,表演的这么成功,隋炀帝也觉得飘飘然。隋炀帝驾临启明可汗的牙帐,萧皇后驾临了突厥的可敦牙帐,就是义成公主的牙帐。中原驾临北方草原民族的牙帐,启明可汗也觉得这是历史的一幕,激动不已。启民可汗就跪在了隋炀帝面前,递给他美酒,还用草原的最高规格,把自己小臂上的肌肉割下来给隋炀帝吃。隋炀帝是打过仗的人,见过突厥的强大,现在不由得心潮澎湃。
隋炀帝在高兴之余作了一首诗:
“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意思就是汉武帝只是把匈奴打跑了,进入了空的单于台,而隋炀帝这时候,确实让突厥跪在自己面前,让他们对自己心服口服,强调隋朝对突厥的公主国待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