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卷三,内容上比昨天多,但读起来却比昨天轻松很多,林语堂的笔下,中年的苏轼人生跌宕起伏,跟着读下去,满是哲理,收获颇多。
一、卷三的内容较庞杂,时间跨度也很大,单从每个章节的主题名称上都能窥见一二。

首先是卷三的名称,已经不再是用年纪来命名,而是用的“老练”二字,这个词值得玩味,不仅仅指的是他文学创作上的老练,也指他为人处世的老练,也许还有其他韵味,值得品品。文中有这么一段叙述:

我们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苏轼得心态变化,可以感知出他的思想变化。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林语堂对苏轼的推崇至极。
二、第十五、十六章节讲述了他在黄州时期的轶事。其中专门以“赤壁赋”为题写了一章,这一章节主要是对《前赤壁赋》做的讲解,这篇经典散文,值得拿出来多读读:

在黄州的苏轼获得人生的宁静,林语堂对这份宁静也做了说明:

寥寥百字写出的非常纯美的意境,就如同林语堂所说的,多读几遍,读者便会失落在那种气氛里。
三、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节中,有不少地方读起来盎然生趣。因为原版本是英文版的,林语堂在写作的时候用的是“瑜伽”一词,但很明显苏轼并不会瑜伽,瑜伽起源于印度,这种人体协调之术类似于古中国的气功打坐之类的调养生息的养生运动。苏轼对这种体术颇有研究,其中有一段记载读起来很有意思:

感觉这一方法,用到现在也完全没问题,有些还有科学依据,比如睡前梳头,有舒缓头皮的作用等等。
四、文中还有这么一段,让我很是感慨:

北宋的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无法改变,哪怕再次请调出京的苏轼来到杭州,一年半不看书,专心民生工程,仍然无法完全改变民生凋敝的情况。
他不被反对党容忍,也不被旧党接纳。仅凭一人至之力,改变不了时局。林语堂关于为官之道的总结,也颇有些无奈的语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