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读到文徵明的《绝句》:公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才有读书声便佳。想了解一下什么意思,于是便百度这首诗。谁料到弹出的窗口中却出现了翁承赞的巜书斋漫兴二首》,仔细一读一一
其一
池塘四五尺深水,梨落两三般样花。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
其二
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
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一时茫然:怎么两个人的事几乎一样?
像这么有名的古人应该不会出现抄袭的现象吧?又仔细对照了两个人的年代:
文征明属明代,翁承赞属唐代。这么说应该是翁承赞的《书斋漫兴二首》在先,而文徵明的《绝句》在后。也就是说,翁承赞的诗句“官事归来衣雪埋……惟有读书声最佳”在前,而文征明的“公事归来衣雪埋……才有读书声便佳”在后。难道是明代的文征明抄袭了唐翁承赞的诗句不成?可在文学史上文征明颇有名气,难道他的诗句与前人雷同就没有人发现吗?这不可能的呀!
于是我想到了张祖庆老师的一篇公众号中的文章《木心作品,高仿小学课文〈牧场之国〉,算抄袭不?》,老师在翻阅木心诗集《云雀叫了一整天》时读到《荷兰》一诗,发现这不就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牧场之国》一文的原句吗?《牧场之国》课文脚注,作者捷克卡雷尔・恰佩克。
难道这篇文章是根据木心的诗改写的?张老师寻根究底,百度了两位作家的出生年月,并联系上了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的吕进老师。
吕老师指出了诗歌创作中的“潜翻译”的概念——
诗人在阅读外国作家(诗人)作品时,情感与原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以至于他们认为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即是他自己的所想表达的情感,于是在潜翻译的基础上创作了自己的作品。徐志摩的《威尼市》,就是翻译自尼采的《威尼斯》。
了解了“潜翻译”概念后,张老师又回到木心的诗集里,一首一首地读,一首一首地寻找线索,去寻找答案。他发现木心在这本《云雀叫了一整天》至少12首诗里藏着的一些密码,张老师得出推论一一
按我的推理,木心某日读到恰佩克《田园情诗》,激起自己的诗情,随手将之“潜翻译”过来。可能是他自己疏忽,也可能是编辑疏忽,忘记了在题目下方署“恰佩克”名字,或忘了在诗的末尾,作必要的交代。
张老师最后给出建议一一
我建议广西师大出版社相关责任编辑,再版时,至少在《荷兰》一诗题目下方或末尾署上“卡雷尔・恰佩克”的名字。一者,是对作者的尊重;二者,也避免读者疑惑。
张老师让这次发现变成了教育的素材一一
恰佩克这本《海国风情》,是成就极高的散文。我一定会买来细读,并会把此书推荐给更多语文教师和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木心的改写,也给了我一个灵感:有机会上这篇课文,我会出示木心的诗作其中一段,让孩子们尝试着将这篇有味儿的散文,改写成一首小诗,挑战木心。
那么,文征明与翁承赞的诗呢?我也想继续探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