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6岁孩子与60岁父亲的战争故事
受到朋友们早起打卡的正面影响,今早好不容易实现了五点半前起床的早起计划,早起后的我发现确实神清气爽,并不像原以为的那样会困顿无力。听完德芬老师的线上音频课程《镜子练习》后,准时打卡木梵老师的脉轮舞,刚好结束课程,这时我6岁的孩子到楼上来叫唤我,一边说要我下楼吃早餐,一边气呼呼的嘟囔着:“姥爷说我衣服脏,要拿鞋掌子打我,我说那是我自己的事……”。我好奇的接着问:“那你是不是又把脏衣服放床上了?”孩子:“没有”,我更好奇了:“那你衣服脏是不是侵犯到姥爷了?”孩子:“没有”。我看了看孩子身上的衣服挺干净的,以为是姥爷故意撩她玩的,就若无其事的说到:“你的衣服昨天才换上的,是干净的呢。”接着我们就一起到了楼下餐厅,我刚拿起碗添起粥坐下,父亲就发话了,严肃的带着不满的说道:“这孩子现在完全反着来了,我早上跟她说要她不要再把衣服弄脏了,出去玩居然跟着别的孩子一起在地上打滚……”,说到这里情绪开始激动,语气也开始急促愤怒起来:“她居然说‘那是我自己的事’,我跟她说‘你再把衣服搞的脏兮兮的回来,我就把你赶出去不要你进来’,她说她找家家(外婆的意思)……”父亲越说越激发了自己的怒气,更气愤的说:“我让你到大桥上去跪着,连你妈一块赶出去跪着,把你家家也一起赶出去,你看我敢不敢……”。6岁的女儿盯着气愤的姥爷瞬间端起碗走开了,一老一小一大早居然开战了,都带着怒气,拉长了脸,空气里弥漫着沉重的气息,我内心翻滚着复杂的心情,一边习惯的理解父亲大病后心理状态一直不好,但也忍不住的有了情绪,好在我能及时的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对父亲强势的态度,权威管教的方式,传统皇权式的压制感到不满,同时也再次的激起了我一种寄人篱下不被尊重的感受,甚至有种想带着女儿及时离开这个家再也不要再回来的冲动。当我觉察到我的这些怒气在心中翻滚时,我保持了沉默,静静的感受着这些情绪的流动。一旁的妈妈此时已习惯性的保持着安静,我想说点什么,可是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才能平息这个紧张的气氛,才能不进一步激起父亲的情绪。并且妈妈已经开始在我身旁示意我不要说话,我想如果每次都用沉默顺从来满足父亲的权威,那么父亲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家人造成什么伤害,更不可能调整自己的模式,过了片刻,我便语气平静的说:“爸,您下次再遇到孩子的问题,你就不管,告诉我我来管就行了。”父亲没好气的说:“目前她也就只听你的了。”我接着举例说了我昨天遇到孩子不听话时我是怎么处理的,中午我花了一个小时去教育孩子,下午继续说教,孩子终于承认错误了,并且自觉的接受了面壁思过,还主动表达自己错在哪里,未来该怎么去做,在本子上列出改正清单……我虽然明白父亲教育孩子的初衷是想让孩子变好,是出于爱的表达,但还是忍不住想让爸爸知道他那传统的权威式教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由于我自己学习了心理学后,才知道很多成年人的问题都是由童年创伤造成,随着心理学的兴起,近几年“疗愈内在小孩”的话题也是随处可见了。我接着说:“我不知道我该怎么说好,我的教育理念是,当孩子不听话时,我首先找的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教育方式哪里出了问题,而不是去找孩子的问题,认为都是孩子的错……”。估计父亲还是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不耐烦的打断了我,想到父亲大半辈子对爱的表达都是同样的模式,估计继续说下去只会再次激起他的情绪,为了他的身体着想,我只好压制着自己的表达欲望,配合父亲对权威的需要。
第二部分:爱与原生家庭
过去的我只会顺从的维护父亲的权威,导致自己在成年后面对周围的世界时一样的惧怕权威,甚至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别人的侵犯时,也同样的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立场,迎合别人成了我的行为模式,直到我学习了心理学后才开始明白自己的这些固有模式,原来都跟原生家庭有关。
父母那一辈就是在男尊女卑、父权管制的环境下成长的,他们自己也没被正确的爱过,并且带着很多的童年创伤成长至今。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心理学及父母课堂的知识,也从来没有关照过自己的情绪,没有“觉察与觉知”的概念,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懂得该如何正确的表达爱。
中国当下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武志红老师,其代表作《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其中就讲述了原生家庭与童年创伤的关系。张德芬空间CEO卢熠翎老师最新著作《与生命和解》也是一部疗愈原生家庭创伤的著作。还有市面上出版的很多其他书籍都有围绕“原生家庭”及“内在小孩”展开的,可见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起自己的内心建设与孩子的教育。当父母们开始懂得了自己时,也就开始转变了由上一辈传承的教养方式。当代已经觉知的父母,已开始注重孩子的情绪变化与心理发展,开始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再强制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的表达,开始学会正确的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正面管教”及“非暴力沟通”的新型方法去面对孩子的叛逆,既鼓励孩子个性发展,又要预防孩子的随心所欲。
第三部分:爱是什么?
记得年初疫情期间上映的一部公益疗愈系电影《囧妈》,为何说它是一部疗愈系电影呢?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与原生家庭和解的故事。已经成年且已婚的儿子对母亲由外在顺从内在抗拒,到开始真实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充满了厌烦与痛苦,矛盾重重,再到后来母子俩都能敞开心扉真实的表达自己,从而收获了彼此的理解与和睦,走向了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此时的男主角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传承了母亲的控制模式,终于明白了妻子平日对自己的控诉与不满,此时真正的理解了妻子并接受了妻子的离婚要求,与妻子也走向了和解。影片的最后总结说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为何爱会伤人?如果你的爱是建立在想要控制对方的基础上,如果你的爱是为了索取和回报,如果你的爱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去表达,如果你的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如果你的爱毫无界限……那么这种爱的结果就是互相伤害。
影片的结局还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在爱人之前,先活出自己。只有这样,你付出的爱才会是高质量的爱、无条件的爱。
希望当代父母们都能够觉察到旧有的爱的错误表达方式,习得正确的方式去表达爱付出爱。
在此,我祝福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活出真实绽放的自己,从而学会正确的付出爱,也收获到真爱的滋养。
一边听音频课程《镜子练习》一边记录着笔记,刚好德芬老师提到“内在小孩”的释义,我突然想到现在很多人都听说过“内在小孩”这个词语,可真要诠释其意思还是不容易,于是我便百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