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而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一年到头“烟火气”最重的时节,也无外乎春节前后的日子。
临近春节,经历了一整年的辛勤工作与跌宕起伏,打工人对于放假的期待已经蠢蠢欲动,关于过年期间想要做的事情已经排出了长长的清单,想要去的地方、想要打卡的美味、想要拥抱和祝福的亲友都在计划当中,随着大街小巷的灯笼挂起,红色渐渐点缀街头巷尾,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又要过年了。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过个好年”的质朴期盼。“过个好年”,首先要有年味,而对年味的准备与感知,往往是从囤年货开始的。
老舍先生曾在《北京的春节》里这样写道:春节是腊月起拾掇忙活,是正月里飘香欢喜,是岁尾年终之时的美味佳肴,是新故相推之际的红火气象。而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氛围感和仪式感,恰恰是维系我们情感的纽带.“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
腊月底的车站人潮涌动:拖儿带女的、大包小包的、肩扛手提的……一幅幅千姿百态的归家图,带着细腻绵长的人情味和终于回归的烟火气,是那样抚慰人心。
“春运”载满热切的期盼驶向团圆。一声“过年”,牵动着我们心头最温馨的情愫。故土芬芳、耳畔乡音、舌尖味道,有了它们,才有了“年味”。
虽然,随着越来越繁忙的城市节奏,很多人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最浓的年味藏在儿时的记忆里,那个时候,一个红包穿新衣,一把花生一颗糖,一声鞭炮一桌人,点点滴滴都是浓浓的年味。
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年味里,有童年的记忆有团圆的幸福,有对未来的期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