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5段落原文:
(88,01)-(88,10)
对“已经了解”的事情做判断的前提是我们已经历过这些事情了。如欧内尔所说:“我们看到、听到、触碰到或嗅到的细节越多,我们脑中形成的连接就越多。”而我们经常以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是正确的,获取的经验也是正确的。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很有效的。但当我们希望摆脱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去考虑新的想法和可能性时,暂时抛开已经了解的事情就能帮助我们打破惯性思维、扩展现有的知识。你必须富于冒险精神和谦逊精神,才能像意志坚定的探询者那样到达“一无所知”的境界,如保罗·贝内特(Paul Bennett)。
读书笔记
【信息捕捉】
显性信息:已经了解,大多数情况,一无所知
隐性信息:近道省力原则,带宽,惯性思维
原文段落为“提问的力量”板块。阅读到目前位置,其实可以对“提问的力量”板块进行一个总结。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板块,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用来总结上文或者引出下文。
原文段落就是一个承接上文:莫拉·欧内尔的信息与大脑的联系,引出下文:保罗·贝内特的“一无所知”的境界。
【深入理解】
这段话分别是两个人的理论体系。一个是欧内尔,一个是贝内特。
欧内尔的观点是:从大脑进化的基本原理。特点是面对信息的反应有3个1、分类,2归档,3、存储
信息的发展永远跑在了人类大脑进化的前面。
比如远古人类,处理的信息简单,就是眼前是否有危险。但由于大脑的进化程度不足,要本能的迅速判断友好还是危险。
而现在,人们虽然大脑有了进化,并且也不再处于危险之中,但是面对爆炸的信息,我们的大脑也往往不堪重负,所以我们会把信息进行自然的归类。
信息最基本的就是按照与我有关无关,获取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来分为4类:有关主动,有关被动,无关主动,无关被动。任何信息都会被自觉的分为这4类,然后被我们的大脑所捕捉,分类并归档存储。通常情况下,我们关注与我们有关的信息,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被动的获取信息。而大量的信息使我们无暇处理,自然主动的获取信息(探询),就变的稀缺了。
信息获取的通路:就是5个感觉器官,而最终落实到大脑中的连接。这种连接就好比水渠,水就好比信息,信息进入就按照已经挖好的沟渠流动。比如:拍照,就自然顺着要等几天才能洗出照片这个渠道流动了,这就是习惯性思维。回纹越深,也就是了解越多,就如同沟渠越深,水不会满出来一般,也就越难摆脱习惯思维。这也就是顺利的引出了贝内特的观点。
贝内特的观点深究其实就是《影响力》的核心,近道省力原则。人们因为有效的行为而形成一些固有的判断方式,而这些本能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利的,所以也就越容易形成惯性思维。
【系统思考】
谈到今天的读书,不得不讨论一个词汇:经验。什么是经验,经验也叫无意识有效性为,也就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做出一些行为后,这些行为受到了正面有利的反馈,我们便本能的把这些行为储存和记忆了下来,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就会本能的调用之前的行为模式来应对。而实际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并不知道。
比如:销售见面要和客户寒暄,这样客户就比较容易接触和交谈。所以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一开始并不会和客户聊公事,而是会聊一些时事热点,天气,家常里短,兴趣爱好等。但是你问这些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只知道这么做效果好。所以就会发现,销售人员面对什么样的客户都会尝试寒暄,也就是不断地用各种不同的话题去试,看对方对什么感兴趣,有时能成,有时则不然。而很少有销售人员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寒暄?而且多数情况是,新销售会问,但是会被认为是对权威的挑战,等到这个销售也资深时,这个问题也就不会问了,因为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
那么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呢?加我微信好友,我们再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