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9段落原文
『OK点读2班,今日OK点读』
(16,1)-(16,7)
作为这个领域的门外汉,菲利普斯拥有极大的优势,因为他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提问。探询的最大乐趣和吸引力就在于探询者的意见经常与专家的意见相反,所以专家们一般很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发问。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给出过形象的解释————专家“因为‘了解’而停止思考”,如果你“了解”了,你可能也就没有了提问的理由。然而,如果不提问,那就只能依赖“专家”的知识。而他们的知识毕竟定是有局限性的,可能还过时了,也有可能完全错误。
读书笔记
信息收集
显性信息:门外汉、旁观者、专家
隐性信息:探询,依赖、过时
段落摘自提问的力量,提问的力量有点像补充阅读资料,也有点像电影的旁白(如果正文是电影的话。)
深入理解
这段话围绕案例:“更好的假肢”进行补充说明。
段落核心是通过这样一个案例来突出说明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提问是如何减少的——因为思考的减少——因为“了解”(递进逻辑)
2、门外汉为什么能提出“美丽问题”——因为不了解——因为旁观者(递进逻辑)
3、如果停止提问会带来的后果——依赖“专家”的知识——而知识有局限——甚至过时或完全错误(递进逻辑)
菲利普斯的优势,和专家的劣势,探询与停止探询
用一句中国的古语来形容这样的现象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因为了解而停止探询,因为不探询而依赖既有知识,因为既有知识,形成既有认知,从而觉得了解,知道了答案,故而停止探询。这就是一个循环,就如同《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和大臣们一样,看不见说明——自己傻——为了不表现出自己傻——就要假装能看见,因为要假装能看见——所以即使光着身子也要游行。知道一个旁观者:那个孩子打破这样的循环。
而菲利普斯就是这个孩子。
对于“了解”有3个方面的认知:BD
1、了解,是一个状态,是对过去的了解,而不是对未来
2、自以为了解了,不想在接受新的知识了
3、认为知识不会更替,而对过去的都了解了
系统思考
在看似简单的提问的背后,确实意识的问题。面对假肢这样的问题,就在于是否意识到现有的假肢不完美,如果没有意识,也就不会提出问题了。
一个朋友去某某库的服饰零售店买裤子,1个货架,分左、中、右3列,左边和中间是同一列行的裤子,右边是另一种款式。在左边的裤子上有一个标价为¥149元,并且标有品名。而在中间一列的标牌上则是一个巨大的标牌显示¥79元,没有标明品名。朋友从¥79元标牌的那一列挑了一条裤子。结果结账时,被告知这是¥149元的。朋友便折回那裤子的地方询问,后备营业员告知,¥79元的裤子是右边那一列的,左边一列裤子多所以占用了中间一列,而¥79元特价的牌子却因为陈列柜的设计的卡槽问题而只能放在中间,虽然最后朋友能够接受149的价格,也买了。但是这样给到客户的体验是:商家有故意欺骗的行为。
而让朋友更为不爽的是,当问及为什么右边裤子的价格牌却放在中间,并且不写明任何品名呢?营业员的解释:我们公司就是这样规定的,按照你的说法(我朋友),中间¥79的裤子卖79,右边没有价格牌是不是就免费啊?
可见,先不说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而是商家是否有减少消费者误解的意识呢?
如果对方有人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探询过,也许这样的不快也就不会发生了
但是就像书里所说,他们真的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那让我们来提一下问题吧:
为什么:为什么右边的裤子打折的牌子只能放在中间呢?
如果:如果左、中、右3列货架都有放置这块牌子的卡槽会不会更好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