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系既命运
即便是“成为你自己”,也要加一个前缀——在关系中
很多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表达。如果没有你,我也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在我们理解任何一个关于人的问题,都试着把这个问题,放到关系的框架里去思考:这个人这样做,是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个人当下的关系模式,是他内在的关系模式和童年的关系模式的再现。而且,这份再现,常常有精准的对应。
你和女权威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是你和妈妈、奶奶和姥姥等女性养育者的关系;
你和男权威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你和父亲、爷爷和姥爷等男性养育者的关系。
二 关系中最容易产生冲突的是自恋
在关系中,我们会玩各种自恋的游戏,去追逐“我是对的”、“我比你强”这种自恋感。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形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种关系,也是最舒服的。
因此如果孩子与父母系模式就是一个人的命运,那么,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应该是父母能给孩子的一个最好的礼物了。
三 在关系中表现最深沉的需求是被看见,行为中的分享就是希望被看见。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和自恋需求一样,是一种极为根本的需求。人们渴望感受被看见,不只是渴望“爱”被看见,也渴望“恨”被看见;
因为渴望被看见,所以彻底保守秘密,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一切行为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行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有时,我们会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