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个群忽冒出一个号,给个二维码,要大家扫码加她,说什么读书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远,一个月读书八本。
谈到读书,我自己就是从小爱看书的人,曾经也自诩书看的太多。
怎么个多法呢?按照上面那个人的量化标准,我一天可以看完一本三百多页的书,一个星期四五本书,一个月十几本书,一年下来最少也看了一百多本书。
后来因为写作,看的书更多了,再后来,我感觉看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看的书越少。我就停了下来。
原来书在精不在多。多就是少,少就是无。这句话出自作家麦家(我应该没记错名字?)一部小说《风声》。
后来我就不怎么看书,常常一本书几百页我就提取出一两句好的。这类书多数还是成功学、鸡汤文一类的所谓畅销书籍。
荒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就去看国学类的书籍。那时候提倡看国学的声音不像现在,连央视都有《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
早就想拜读国学类书籍了,有一些以前看过。然后又再看看。
这期间,就看了看《易经》,包括去看了看南怀瑾注解开讲过的《易经》系列。当然没有都看懂。
又看了看《黄帝内经》,依然没看懂。
如此,一堆书也就混了个眼熟。
又看了看毛泽东思想系列的书,因为那段时间过得很苦,就想看伟人经历过的事情,他们怎么个态度心态等等。其实就是想找个领路人指引自己。
最苦那段时间,只读了《最长的一天》,那是记录二战法国诺曼底登陆的新闻纪实文学。在残酷的战争面前,那些人是怎样的。
后来很长时间就不看书,应该说只看画画方面的东西,看图像为主。
再后来就差不多是最近吧。
好几个月只读了一首诗,出自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刚开始只觉得一幅幅美景画,前两句美景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都那样美。美的水色,有光,因而潋滟。山色呢,空蒙,云雾遮罩若隐若现,也很奇美。
三个月过去,再读这首诗,忽然发现苏东坡真的很豁达。他自己遭遇官场排挤被贬官到西湖,按常理一般人都郁郁寡欢,可他不是。
他欣赏大自然赐予的一切,水,山,在他心里眼里那都一个个不一样的美。以至于后面两句话,直接把杭州西湖宣传到了从宋代至今,牛不牛,真牛。
说到西湖美景,其实隔壁好些个地方景色不比西湖差,可因为没有苏东坡的诗,到现在都没有怎么出名。
回来再看这首诗,天晴好,天雨也好,晴,我赏水光潋滟。雨,我赏山色空蒙。这样的胸襟心态,你不服气不行。
放我们自己身上,天晴了,怕晒黑,尤其是姑娘。下雨了怕黏糊,特别是南方梅雨时节,衣服怎么都不干。
苏东坡没遇到这样类似的气候吗?不一定。可他却写出了那样美的诗。
所以我认为,看书,有时候在精不在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