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先阅读的有关特殊群体的书籍,和很多人一样,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记得她在书里写道:“失明的我可以给那些看得见的人们一个提示——对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一个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感官。”这是我作为一个健全的人、生平第一次了解到那些感官肢体有所缺憾的人,内心的想法。这本书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除了让我浅薄地思考特殊群体的心理,也让我反思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有没有好好的利用自己的健全肢体、好好努力、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而这次阅读的这本《特殊群体心理学》,则让我对特殊群体的相关界定和心理表现有了更多的了解。
特殊群体,指的是有特殊需要和特殊特征的人。此概念是区别于正常、普通群体而言的。要注意的是,“特殊群体”并不等同于“残疾人”,它的范围比“残疾人”更广泛——特殊群体包括残疾人和部分正常人(譬如智力超常者)等。
除了了解特殊群体的生物学上的成因以外,这本书正如它的标题一样,更多是有关特殊群体的心理的知识。由于特殊群体有异于正常人群,除了与一般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以外,还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更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一般来说,他们更渴望沟通上无障碍和心理上的自我实现。
由于特殊人群的社交圈子较小,孤独和自卑的心理基本在特殊群体中普遍存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缺陷,不仅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诸多困难,也导致了他们活动受限,无法进行正常交流。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独和自卑的心里特征。除此以外,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也由其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心理表现。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认识到了在与特殊群体交流时,一个根本性的原则:不特殊对待。我想特殊人群大概更希望被平等对待。(当然在应该照顾的时候,我们应该付出关心和照顾。但是在平常交流的时候,大概平等交流对话是更好的选择吧。)
我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说过:“虽然我这么多年没跳过舞,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其实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也一样,躯体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实现人生的意义。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