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儿多头疼,小伙儿知道的特别多,前天晚上反思自己玩儿的太多了所以制定了计划,昨天计划中完成两项,现在想想其实应该给予这两项完成的赞扬。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是没有完成的而非完成的,对于完成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紧紧的死死的咬着没有完成的不放。我想:和他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希望他能够完成,如果从正面去强化完成的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虽然这是只其中的四分之一但也说明孩子在努力向前,只是我们期待他像雄鹰展翅翱翔,打脸的现实是他是蜗牛慢慢悠悠。雄鹰有属于它的速度,蜗牛有属于它的节奏,我们可以有一个积分计划,让完成的累积。
今天在和小伙儿沟通昨天没有完成如何办的情况下,小伙儿说“不知道”,用了三个我规定两分钟和一个他自己选择的五分钟,结果一样说不知道。我的个暴脾气,学了《正面管教》知道要思考孩子行为和语言背后的原因,内心觉得一定是你有抵抗情绪不想说,不愿意面对和去干所以你才会说不知道。但是梳理了梳理自己的情绪和思路,让他找人帮助他不愿意,那——就我们一起去,找到爸爸围坐在一起,我们一起头脑风暴想办法,爸爸的角色扮演似乎有点不着边际——理解,因为爸爸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节。后来我和爸爸一共给出6个建议让小伙儿选择,他去掉三个留下三个写出一行字“不确定行不行”。这是什么意思?还是不想干呗,换成以前真的会这样说,现在要改变,“没有做谁也不知道行不行”三种我们都试一试吧。
“不知道”的背后作为家长的我要知道孩子是在寻求帮助,无论是自律还是心理,目前他一个人都应付不来,他的内心在挣扎,希望自己越来越好又觉得自己好像无法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希望我们可以帮帮他。
我们看到的孩子往往并不是真正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