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阳明的志与困

王阳明的志与困

作者: R琳茜 | 来源:发表于2022-05-22 16:16 被阅读0次

王阳明在出生之后,他立下了想做圣贤的志向,并且经历了五溺,最后他选择了做官。

在王阳明28岁的时候就考入了全国第10名,直接在朝廷做了官,在工部实习,后来在先生31岁的时候,又回到了京城,遇到了曾经与他一起学辞章之学的朋友,这些人们现在在京城已经以才华为名而著称,几乎做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但是这些朋友们和王阳明的志向不同, 这些朋友们背诵古诗文也是没有目标的,而对于王阳明这么一个有志向的人来说,这些词章之学都是无用之虚文,是没有有助于他做圣贤的。所以,他又回到了他的故乡,开始修道,有一天,而他这时道已经修到了非常厉害的地步,有一天他的朋友们来看望他,在还没有走到的时候,王阳明已经预料到了他们的来历和他们都有什么人,便让自己的随从去迎接他们,因为这样,众人们都以为王阳明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也就是悟到了道,悟到了如何成为道家的道。但事实上王阳明想要的并不是这个道。于是王明依旧在接着去悟,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这样的一个道只是拨弄精神的一些技术,并不是他想悟到的儒家的圣贤之道,于是他继续去悟道,但后来他忽然发现了用佛家和道家的方法去悟道,完全是人难以做到的,因为他在悟道的同时,心中还会有杂念,这样的杂念与一般咱们心里乱想的那一种杂念是不同的,他在思念他的祖母和他的父亲,而他发现这样的念头是生于海体的时候,如果这样的念头可以被舍弃,可以被摒弃,那么就不是人了,因此,他又有了入世的念头。但在入世之前,他便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在他所住的那个地方有许多寺庙,而寺庙中有一个和尚,闭关三年不说话,也不睁开眼,而先生却说这个和尚终日在说什么,在看什么?其实在这里王阳明想说的是这个和尚的心在做什么,这个和尚在用心去听,看什么?听到这里以后,和尚非常的惊异,便睁开了眼睛。而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棒喝,这样的方法来源于佛教,但是,王阳明用这个方法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佛教的原理,背后真正的道理用的是儒家的精神,于是,他用了佛家的方法,儒家的道理说服了和尚,这也足以证明王阳明这几年所悟出的道。

后来在王阳明34岁的时候,他在京城有了门生,可是这些学者却终日沉溺于词章背诵,并不知道还有王阳明所说的学问,而这就体现了王阳明当时学者的不同之处。王阳明所用的学习方法是先立志立下了圣人的志向,这是与朱熹不同之处,但是这样一个学问反而与孔子有相似之处。孔子说,十有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这里所说的至于学,就是王阳明所悟出来的道。而学者就是志于仕,学者之所以读书,学习背文章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为了做官,他的志向就是做官,他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做官,这也就是学者的科举之志,是功名之志,这就是有王阳明的不同之处。那么我要您这样的学问要推行下来容易吗?其实是并不容易,这种学问的不同之处,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说他是为了博人眼球。王阳明的学问是想做圣贤,但是王阳明并不排斥科举,也不排斥功名利禄,因为涉嫌必须要外推,外推做官获得的就是功名利禄,但是王安明的重点并不是这个,但是其他人呢?像其他的读儒书的人,比如杜甫,杜甫也是真正的儒家,他也是一种君子儒,他一生为国为民而忧,忠于国家,忠于天下,有着家国情怀,但是有一批儒家学子,他们却是为了功名为了利禄。才学儒书,这并不是真儒,而王阳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时的王安明还继续做着官,可是当时的官场皇是衰微,宦官刘瑾掌握朝政,当时一二三品大官,不管是北京的还是南京的,都一一被杀,而王阳明在这个时候去尝试去救他们,他直言上谏,告诉皇帝想让皇帝放了那些被抓的人,但是,却被皇帝关进了监狱,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去说呢?其实这时并不是王阳明怀着侥幸的心理,他肯定不会傻到不知道皇帝会做什么,他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他的结局,他已经怀着必死的心理去了,这是一种义之当为的心理,也就是孔子周游列国14年所践行的道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他有圣贤梦,这是他的志向。他以圣贤梦为强大的动力去支撑他去劝诫皇帝,但是却被皇帝关进了监狱。在这时他就遇到了他的困。

王阳明被廷杖40,关进了监狱,甚至到最后苟延残喘还被贬到贵州农场,那么他会心生怨恨吗?

如果是一般人,或是与他有相同的经历的人,一定会对刘瑾或者会对环境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心生怨恨,因为这么一个人,他已经那么努力了,竟然还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反而却遭受了生死之难。但是这正是王阳明不同之处,王阳明不仅不会对某一个具体的人,比如刘瑾产生怨恨,他甚至也不会对当下的环境,当下那个时代产生怨恨,不会对宦官产生怨恨。对于他来说他会有困惑,他明明在依照他自己内心去做事,他在实行他的圣贤梦,他义之当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他的行动。这是因为他以他的志向为动力,做出了他遵从本心去做的事情,所以他无法向后退一步,他也是困于此,他无法去做一个普通人,归隐山林,或去辞官,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再向前走一步,他没有路他没有方向,他不知道他未来要实现做圣贤这个理想,该怎么做,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这也就是他的困。

此时的王阳明明明在顺着他的志向的行事,但是却产生了困,这么一个困,并不是因为他能力低,这就是我与他的不同之处,他是无法退一步做一个普通人,而我是无法进一步做一个不是普通的人的人。

相关文章

  • 王阳明的志与困

    王阳明在出生之后,他立下了想做圣贤的志向,并且经历了五溺,最后他选择了做官。 在王阳明28岁的时候就考入了全国第1...

  • 王阳明的志与困

    王阳明,早年的志向我们都知道,是要成为一个圣贤,王阳明一直有着这样的一个圣贤梦,那么,王阳明只有了这个痣,当然是不...

  • 阳明的志与困

    孔子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随着时间推移,王阳明在已经走入壮年,走向中年的过程中,...

  • 阳明的志与困

    子曰:“吾十又五而有志于学”,在中国浓厚的儒家文化背景之下,无论对于古代的抑或者现代的人,在小时候给自己立下一...

  • 阳明的志与困

    孔子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随着时间推移,王阳明已经进入四十岁,他的理想依旧没变,...

  • 困志

    活着,却内心空荡荡。 活着,却总怀疑存在。 午夜渐寒,辗转难眠。 思想人生,无所了然。 为了什...

  • 预算啊,预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朝王阳明(王守仁)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

  • 说立志:以范仲淹的学思行解读《诫子书》(3)

    中国文化的学问之道,特别重立志,明代大儒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与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强调“非志...

  • 读经典丨要成事,先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阳明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对立志与人生的关系,有着独...

  • 立志,人生之根本。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与志者,《王阳明全集教条示范龙场诸生》。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的志与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vk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