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觉不能看直播,一看直播就忍不住剁手,有些自己明明不是很需要,也会被主播说的蠢蠢欲动,然后忍不住下单。
比如说,昨天的晚上我看李佳琦直播间,是新疆专场,说是支持新疆,那个和田大枣,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吃大枣,也知道它并没有什么补血功效,含糖量比较高,也多是碳水,但我还是买了。特别是在李佳琦不断地催化下:
“哇,哇,真的好好吃,不买真的亏了”。
“所有女生,一定要买它,买它,真的太好了,我跟你们说,不买真的会后悔”。
好了,我又下单了,买了一个自己不是特别特别喜欢,不是特别特别有需求的东西。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为什么在直播间忍不住要剁手?
“戈培尔效应”他指的是指以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重复地向他人发出信息,受众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些信息,从而做出特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
通俗点讲就是当我们不断地听到买它,就会做出买它的举动。
这就如好的广告语,都会有一个行动指令,比如:
益达,饭后嚼两粒。
困了喝红牛。
肚子太饿吃虎纹面。
怕上火喝王老吉。
无论是以前的电视购物还是现在的网络直播购物,基本上都都利用了“戈培尔效应”,来达到让我们疯狂买单的目的。
想必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千遍便会成为真理”。
这句话对“戈培尔效应”给出了最贴切的描述。
那为什么不断重复信息对我们的影响力这么大呢?
权威的心理学家是这么解释的:一是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里面也涉及心理学上的另外一个“亲和效应”,就是说大量的重复会带来熟悉度,从而增加我们的安全感,熟悉度与安全感共同作用增加了可信度,安全了,可信了,我们就会想要去买。
现在躺在沙发上,动动手指,随随便便花个几百上千真的太轻松了,多数人赚钱能力没培养出来,消费能力已经被商家们培养得很娴熟了。
这是个伟大又残忍的商业时代,广告充斥在每一个角落,消费从娃娃抓起,品牌植入从小孩开始培养了。商家挖空一切心思,研究如何从消费者手上多出一分钱。
那天我无意中,发现女儿的书房抽屉里,有一些盒子外包装,我一看,上面写着瘦腿霜,还蛮多盒的,里面已经用完,只剩空盒。还发现她在PDD上还买了挺多东西,具体是什么不太清楚。
她能注意自己的外貌,我觉得是好事,是自我意识的崛起,对自己有点要求也是好事,但我觉得不应该追求捷径。我留了字条,说,如果随便擦个瘦腿霜就能瘦,天下就没有胖子了。
没事还是不要瞎看直播,除非特别有需求的,克制是最高的美德,也是为了更高级的享受。
好东西不多吃,不一次吃腻,下次依然有好的口感。好歌不单曲循环,不一定要听腻,下次听依然惊艳。
人不可一日无事,杜绝过分娱乐,驾驭自由非常难,拥有自由的可支配时间,得到的却不是从容,而是狼狈。
当ta得到了相对“可自由支配”的金钱,要么就头脑一热去高风险投资,要么就迅速花掉及时享乐,要么就去购买与自己实际条件不符的奢侈品。最后回头来看,一地鸡毛。
越自由,越狼狈,最终导致彻底失去自由。
套用那句投资圈的话:一个人能得到多大的自由,最终会收敛到,这个人所能够驾驭的自由上。
把苦干时时挂耳边。
1、保持存钱。人不能拯救你,钱能。
2,默默做事,安静地消失。
3,千万管住嘴:少说、少喝、少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