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有三层含义: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及独处时仍能保持清醒,谨言慎行,依道而行,即为其一;在与人共处时做到心口如一,即为其二;做人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即为其三。
礼记《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必须严格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作为的地方也时刻独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
“慎”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的意思;“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的意思。“慎独”的意思在独处的时候,要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
从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养,不可以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否则是不会在德性的修养上有真正进步的。 做人也一样,越是独处的时候,越要把握好分寸,坚守心中的原则。
明朝有位叫做杨煮的人,曾官至尚书。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到自己在一处园林之中游览,顺手摘下树上的两颗李子来吃。醒来后,他痛责自己说:这是因为我平时对于义和利认识得不够清楚,才会在梦中偷吃人家园子里的李子。杨煮对此事深以为戒,他绝食数天以示惩罚和懊悔。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一些细节上显露出来,所以是否慎独,可以作为评判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
在公开场合或者一些大的问题上,由于法治舆论的压力,人们不得不检点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但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在一些小事上,人们就容易放松警惕,将人性的弱点显露出来。
《太上感应篇》中说: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意思是虽处于无人看得见的暗室中,亦不做欺心败德之事。
古人看重慎独,认为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地,中不惭于人才属君子所为。
慎独功夫的第一步,是能处于孤独之中,耐得住寂寞,不寻找消遣与娱乐,这时人安静下来,就可以面对真实的自己,认清自己的真正意向。
第二步则需以内在自我规范来自我约束,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人格 尊严,不容许任何一点虚伪成份。
若能慎独,则心地自然光明,可以直道而 行。坚持慎独,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邪恶的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
(资料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