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几个与“人设”有关的真实故事

几个与“人设”有关的真实故事

作者: MarysLand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18:47 被阅读0次

    这两天吴秀波婚外关系的新闻炸了。而且不断有新料爆出,连续剧一样,令人吃瓜群众感觉过瘾。总之一句话,吴秀波的“帅大叔+好男人”的人设彻底崩塌。不过,从传播角度,他人设塌得越厉害,新闻越有看头,大家越关注。

    这里我想聊一下“人设”这个问题。因为媒体或者意见领袖在评价公众人物的丑闻时,通常会先说“人设崩”,那么,人设,也就是“人物设定”的缩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感觉,这里的“人设”是人们/大众对某个人或者群体的臆想印象,刻板印象,多指好的印象。比如,某对经常秀恩爱的明星夫妻,在其公司炮制的许多恩爱镜头和新闻的背景下,大家就觉得他们就是“真爱”“恩爱”的代名词,比如曾经的文章和马伊琍。然而,作为在传播领域深耕的人或者群体(比如我),当然知道这一切皆可以被“制造”出来,而且通常后面是有经济利益和导向的。

    就是可怜了大部分劳苦大众,为这些名人操碎了心,新闻爆出来后自己还大呼失望,小心肝颤得受不了。

    几个与“人设”有关的真实故事

    我想先讲几个故事,讲一下我是如何做到在“对待公众事件或者明星新闻”时如此理性的。

    刚工作不太久,我就被领导安排去陪同并采访一位当时红及全国的著名学者。当时心里紧张,一路上话都不知道怎么说。到了吃饭时候,桌子上非常多的人,而且地位都很高,所有人的尊敬都涌向那位大学者。气氛无比庄重。大学者稳坐,低头,颔首,微笑应对着这来自各方面,多层次,花样迭出,一浪高过一浪的夸赞和恭维。突然,一道名菜上来了,只见这位学者如入无人之境,直接“腾”地站起来,狠狠地夹了一大筷子鱼身上的肉,放在盘子里大快朵颐起来。

    那一霎那我松了一口气,在心里默默擦了汗:

    哎呀,这么有名的人也是人啊!

    几个与“人设”有关的真实故事

    再来一个故事。

    还是比较年轻的时候,还是采访,这次是著名媒体人。他毫无架子,因此我把他约到了我们单位。我们面对面坐下,我采访本打开,录音笔打开,并妄图在23岁的年龄挤出35岁以上年龄深度的职业化微笑。我准备好了一切——然后我的采访对象,那么才华横溢,节目曾经影响过无数人的大名人,就在我对面,突然把右手伸进背后衣服里,狠狠地抓挠了几下,先抓挠背部,然后一直手部上游,后来落脚在脖子,抓完脖子后,他缓慢地将手放回来胸前,之后带着略有轻松的表情开了口:XX,你问吧,想问什么你问。

    顿时我明白了,他刚才是在挠痒痒!

    一时间我大脑里全是错愕,然而心里简直了乐开了花。我因此超级放松。当时的心情,如同陆游的一句诗:细雨骑驴入剑门。(你体会一下我当时轻松闲适的心情?)

    几个与“人设”有关的真实故事

    所以,答案可以揭晓了,我为啥对明星人设这种事情那么理智,是因为我在这方面崩塌得比大部分人早。早有抗体,早免疫。道理如此简单,哈哈!

    不过,人生处处有伏笔。你以为作为记者或者传媒业从业者,是制造“刻板印象”和“人设”的“特权阶层”吗?不,每个人都可能制造刻板印象。就在2个月前,我去一位钢琴家朋友家里玩,她另一朋友也在,是位高冷的女演员,不太出名(我毫无贬义,只是解释一下)。为了打破让我不舒服的冰冷环境,我破冰地说:想要请教你一个问题,是不是演员里,演话剧出身的功底比较扎实?她冷冷地说,哼,我以为你要问潜规则之类的问题呢。我连忙说:没有没有,呵呵。我就是看一些报道说某某演员比如夏雨之前演话剧,功力很深之类的。她一脸冷笑说:呵呵,我以为是潜规则这些问题,你们这些小报记者不是就爱问这些嘛!

    朋友连忙为我打圆场:不不,她可不是小报记者.....

    当时听到女演员充满鄙夷和冷笑的话,我的心一下子就像被堵了很多东西。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我觉得,人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制造,产出刻板印象,并且用这个来伤害别人的人啊!

    几个与“人设”有关的真实故事

    我认为,人设就是刻板印象的一种,它可能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没有经过大样本统计的。没有必要用它来影响自己的心情,更没有必要用它来伤害自己,更加不要伤害别人。比如,王菲跟李亚鹏离婚的时候,我妹妹急吼吼地给我打电话,我以为有什么急事儿呢,结果她言辞激烈地说:姐,你说王菲这个人怎么这样?她日子有什么不好的她离婚?

    当然,稍微说远一点,我还觉得,中国人喜欢而且愿意相信“人设”,跟我们的道德教育之传统有关,也就是跟我们的文化有关,跟儒家深深相关,跟孔子绝对相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最终历史让儒家胜出,无论后来的“内饰黄老,外用儒术”也好,怎么样也好,总之帝王偏爱擅长“道德教化”的儒家。众所周知,正因为此我们并不擅长法治(在这里推荐一本熊逸的书《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与两难》),从历史到现实,都不擅长。比如一晚上房费几千的五星酒店擦马桶和口杯用同一个毛巾而只被罚款人民币2000. 而希腊文明衍生出来的文明体和国家就比较擅长定规则,这个跟苏格拉底深度相关。OK,言归正题,正因为我们坚持道德教化为主,那么仁义礼智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尊卑有序孝道等等等等,管理者在民间要靠什么还推广和实现呢?——主要是道德楷模。就是“人设”。中国人在历史上一旦要美化谁或者用他/她来代表某种先进的东西,那么这个人将是异常完美的,没有缺点的,不需要且不能够接受任何不完美的。

    几个与“人设”有关的真实故事

    简单来说,制订道德标准(孔子及后续大儒,和帝王的工作)——选出道德模范(孔融让梨,王祥卧冰求鲤等等)——将这些模范代表们的故事,写下来,画成画,用各种方式,向普通大众兜售和普及。这就是针对民众的教育。“制造人设”,“贩卖人设”是我们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对老百姓的enlightenment 和education 的一部分,也是比较主要的手段。

    不信的话,你还记得央视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节目吗?为什么我们看了媒体中的那些人物报道会热泪盈眶,为之触动?这是因为“道德教化”和“榜样教化”的策略根植于我们的文化根源中。我们擅长接受它,而当你角色成为传播者(宣传部或者媒体),你也会很擅长使用它。再比如,你家里有个应届考上北大的哥哥,全家长辈都会让长辈以他为榜样。如果没有经历过一定程度上西式理想的启蒙,被塑造成榜样的哥哥和被要求向榜样学习的你和其他兄弟姐妹,都不会觉得哪里不对。可见“文化根源”这个东西,实在是非常坚固和持久啊!

    然而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完美的人,对吗?同时,我觉得这也是中国本质上缺乏critical thinking 的土壤和中国小孩缺乏这个能力的最根本原因。这是我们喜欢给他人制造完美人设的深厚文化根源,也是“制造完美人设”能够赚钱的主要原因。

    再举一个例子,也是非常ideal 的vantage point of “人设”与“示范教育”。我们中国人,夸人/鼓励人的方式花样繁多,其中有一种中国特色的是说“向你学习!”这基本是对一个人最高夸奖的一种了。而一个成年人带着孩子当着你的面说要让孩子向你学习,也在此列,都是属于极高赞扬。中国明代有本书叫《了凡四训》,主人袁了凡内有一句深刻自省: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可见“被别人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个人追求。而你如果跟一个西方人说,我要向你学习,对方会吓一跳,然后会说that's so weird. 常看西方各种剧的都知道,他们鼓励人时候就那么几句,很有限。什么你特别完美,宝贝你很棒,我相信你,我爱你,你是我见过的最棒的人,我爱你爱得more than words can ever say. 就这么简单,基本上就是“我爱你”“相信你”“支持你”这3种主要意思,花样跟我们中国人差远了吧?哈哈!

    似乎又扯远了,言归正题。我觉得,在critical thinking 方面,中国这方面是越来越好的。前段时间我在观察金庸死讯公布后,舆论上大家对他的评价,记得其中一个人说,金庸作品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写的故事都特别完美,他制造了一个非常虚幻的完美的环境,这种作品使人大脑简单化,使人愚蠢。——当时我真的很欣赏这个观点啊。我欣赏它不是因为我否定金庸,而是因为博主的独立思考能力,金子一样珍贵的遗世独立的思考能力。当我回过神来再想找这个作者的时候,他/她已经被淹没在宏大而优美的一浪又一浪的纪念博文中了。

    几个与“人设”有关的真实故事

    总之,这样的人和观点的出现就是值得庆祝的,希望年青一代中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你以为我本文主旨是要说“人要尽量少制造刻板印象,更不要籍此来伤害自己,尤其伤害别人”吗?不,我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我希望大家能够达到从任何“人设”“刻板印象”等既定思维程式的结果中,包括别人的期望,外界的压力等等中解脱出来,解救自己,解放他人。主宰自己的心灵。

    因此,你猜到了,我还有最后一个故事要讲。我有一个女性朋友,长辈级别的。她位高权重,做事水平高,各方面很有品位。重点是她特别喜欢我。她是我的微信好友,不在话下。大约三四年前,我换了微信头像,是一个黑白色构成的人,特别抽象"(甚至可能有点可怕?)她马上发来了消息:乖,换掉吧,这个不符合你的形象气质。我看到消息后心里郁闷,但是为了搏长辈一笑,我还是快速换掉了,换成了一个人吐着舌头,也有些夸张。她又发来消息:这个也不好。

    当时我心里瞬间爆发出一万吨委屈,压力很大。但是也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因为你在她眼里特别可爱,特别adorable,特别完美,所以只有非常非常完美的高大上气质头像才符合她的预期。这个让你委屈甚至难过的结果,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那是因为对方的喜好和判断标准。跟你没关。

    明白这个之后,我从心灵上解脱很多。毕竟我在一个非常中国,非常多规则的环境中长大,想要一一去除一些东西并不容易。然而我觉得我也找到了心灵解脱的一点点光明之途,至少我已经早就看到了能透出光来的缝隙。

    几个与“人设”有关的真实故事

    所以,这就是我最后想说的,我们给别人增加“人设”是没有必要的,要放轻松。同时,如果因他人给自己增加的“人设”而感到痛苦和压力的话,也是没有太大必要的。因为他人是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世界正是因此而多彩),如果我们都按照别人的标准去活的话,那么我们将不知如何去活,无法自处。虽然我们中国(或者说东亚吧)的大部分孩子都已经在父母的“读书要考高分,毕业要有好工作,之后抓紧结婚生子,最好事业有成”的期望中这么多年都坚韧地撑过来了。但是有时候你可以适当解脱自己一下呀。小解脱一下。学会解脱自己,也学会解脱他人。前者更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几个与“人设”有关的真实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zxjqtx.html